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德国电影业经历了第二次短暂的繁荣。有声片是从拍摄最能反映音响效果的
歌舞片、喜剧片开始的。大获成功的首先是《
加油站的三个人》(1930,导演W.蒂尔),片中爱情加歌舞,一派
升平。而此时正是经济危机时刻,全国有 300万人失业。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是政治危机,
德国徘徊于
法西斯主义与革命之间,许多电影工作者则在这两极之间摇摆。最典型的人物是L.里芬施塔尔。她先和
左派的
贝拉·巴拉兹 B.合作写剧本,自导自演了影片《蓝光》(1932),然后又成了
阿道夫·希特勒的最忠实的追随者,拍摄宣传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影片,如《意志的胜利》(1935)等等。而派伯斯特,G.W.,在他的第一部有声片《1918年的西部战线》(1930)之后,放弃了他的“新客观派”,根据B.
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原作拍摄了《三分钱歌剧》,描写了警察和小偷狼狈为奸,国王加冕典礼的豪华
仪仗队和失业者的凄惨行列相遇,对现实做了辛辣的嘲讽。他的第三部有声片《
同志之谊》(1931)又突出地表现了
和平主义思想。待到希特勒的威胁日益明显的时候,他干脆放弃了现实问题,去改编畅销小说。有声电影初期,乌发公司把
美国著名导演斯登堡,J.von请去拍摄了一部根据H.曼的小说改编的影片《
蓝天使》(1930),由M.黛德丽和从美国回来的强宁斯,E.主演,获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