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谬补缺切韵》,唐王仁煦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凡24页,首页单面书,余皆两面书,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页“耕”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朱栏,纵25.5cm,横47.8cm。此书也被后世简称为《王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之一。
隋
仁寿元年(601年),
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
切韵》一书,凡5卷,共收12100余字。王仁煦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辨析,增收约6000余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另外5家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梗概和关系等。《王韵》共录韵字17059个,比《切韵》约增加了六千多个。在汉语韵书史上,《王韵》上承《切韵》,下启《
广韵》,对后世韵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此书原为散页,宋
宣和年间裱成手卷,后有所改异:以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第二页接续首页尾,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各页再依次以右纸边向左相错1cm粘裱,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
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外形似卷轴,但长度大大缩短,既便于翻检,又保护了书页,可视为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两种传本:其一出自
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
保罗·伯希和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
故宫所藏明
项墨林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
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此外,《王韵》在《
唐五代韵书集存》里单列为一类,现存三种写本,分别被称作《王一》《王二》及《王三》。《王一》与《王三》基本相同,而《王二》则有较大差别,常被认为是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与长孙讷言《笺注本切韵》的混合。
两种残卷零叶出自
敦煌,藏巴黎
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 Pelliot chinois 2129的残叶仅存王仁昫序;编号 Pelliot chinois 2011的残卷两面抄写,存42面,学界称作敦煌本《王韵》,又简称《王一》。
第三种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此本为流传至今惟一完整无缺的唐写本韵书。因有
宋濂跋语,故称宋跋本《王韵》,又简称《王三》《全王》《故宫本》或《宋跋本》。凡24叶,以两纸合为一叶,除首叶外,均两面书写。共47面,每面有朱丝栏。前8叶每面35行,自第九叶《耕》韵起每面36行。近脊处多有粘损,推测原书当为册子装,至宋始改为龙鳞装。每叶相去约一厘米,错叠鳞比,装为一卷。卷首有
王仁昫自序和陆法言序,序文首行题“《刊谬补缺切韵序》”,下注云“刊谬者,谓正讹谬;补缺者,谓加字及训”。其下又记全书总字数,共为60376字,下双行小注“旧33922言,新26453言”,按,新旧字数相加差一字。次行题“朝议郎行州信安
县尉王仁昫字德温新撰定”。全书“显”字缺末笔,其他唐帝名号皆不严格避讳。韵目数字和每纽字数用朱笔写,其余墨书。全书分为195韵,韵次同于《
切韵》,但增多了与平声《严》韵相承的上去两韵。反切大都依据《切韵》,而重点在于增字加训。每纽第一字下先出反切,次出训解,最后注一纽收字总数;异体或又音一般列在训解之后。先出反切便于按音检字,对读者来说更为便捷。宋跋本《王韵》总体框架保持了《切韵》原貌,首尾俱完,非其他断简零篇可比。
据《王韵》自序,
王仁昫作书之缘由,是因为时任江东道巡察黜陟大使
侍御史平嗣先读了他“退食余闲”所撰的《字样》等书后,非常欣赏,建议他作《刊谬补缺切韵》,以补陆法言书“苦字少、阙字义”之不足。《王韵》刊正《
切韵》的错谬之处,据
唐兰先生统计共有十二处。关于补缺,《王韵》除了在《切韵》的基础上增加两韵,还添补了一些小韵。据蔡梦麒等统计,《切韵》大约有小韵三千四百个,《王韵》当有小韵3644个。有的小韵还增加了同音字,也写在每个小韵原收单字的后面。《王韵》在正字形、加训释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使其在注音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训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