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鸡抱蛋,学名鹅毛玉凤花(Habenaria dentata (Sw.) Schltr.),别名对肾参、双肾子、岩蒜、
石花、短苞斑叶兰等。
兰科玉凤花属植物。花型独特,花色素雅,可供观赏。因其花形像凤形,故名。
形态特征
鹅毛玉凤花是兰科玉凤花属植物。植株高35-87厘米。块茎肉质,长圆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直径1-3厘米。茎粗壮,直立,圆柱形,具3-5枚疏生的叶,叶之上具数枚苞片状小叶。叶片长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1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抱茎,干时边缘常具狭的白色镶边。
总状花序常具多朵花,长5-12厘米,花序轴无毛;花苞片
披针形,长2-3厘米,先端渐尖,下部的与子房等长;子房圆柱形,扭转,无毛,连
花梗长2-3厘米,先端渐狭,具喙;花白色,较大,萼片和花瓣边缘具缘毛;中萼片宽卵形,直立,凹陷,长10-13毫米,宽7-8毫米,先端急尖,具5脉,与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或反折,斜卵形,长14-16毫米,先端急尖,具5脉;花瓣直立,镰状披针形,不裂,长8-9毫米,宽2-2.5毫米,先端稍钝,具2脉;唇瓣宽倒卵形,长15-18毫米,宽12-16毫米,3裂;侧裂片近
菱形或近半圆形,宽7-8毫米,前部边缘具锯齿;中裂片线状
披针形或舌状披针形,长5-7毫米,宽1.5-3毫米,先端钝,具3脉;距细圆筒状棒形,下垂,长达4厘米,中部稍向前弯曲,向末端逐渐膨大,末端钝,较子房长,中部以下绿色;距口周围具明显隆起的凸出物;柱头2个,隆起呈长圆形,向前伸展,并行。花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90-2300米的山坡林下或沟边。喜半荫,喜通风和潮湿之地,适宜生长在日照良好的户外,而夏季则需移至半阴处。冬季植物会进入休眠期,需在背阴处。
分布范围
育植技术
用山泥、
水苔和腐殖土相拌的培养土。鹅毛玉凤花采用无菌播种繁殖。
材料:成熟种子。
培养条件: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①种子萌发培养基:1/2MS+NAA 0.5毫克/升+0.2%活性炭;②增殖分化培养基:1/2MS+ZT 5.0毫克/升+NAA 0.2毫克/升+0.2%活性炭;③生根培养基:1/2MS+NAA 0.1毫克/升+6-BA 3.0毫克/升+0.2%活性炭。上述培养基均附加3%
蔗糖和0.8%
寒天粉,pH5.8-6.0,培养温度为(25+2)℃,光照时间12 时/天,光照强度为30-40微
摩尔/平方米/秒。
培育步骤:种子的无菌播种及原球茎的获得:将采集保存的野生鹅毛玉凤花未开
蒴果先用75%的
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处理20-30秒,再用0.1%的
氯化汞消毒灭菌15分钟左右,然后用无菌水冲洗5-6次,用灭菌过的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用无菌的解剖刀将消毒处理好的果纵向切开,将其内部的细粉状种子均匀地撒播于培养基①上。培养10天后,发育良好的种子开始膨大,萌发形成白色的原球茎,后逐渐长大,表面出现白色的细绒毛。种子的萌发是不同步的,萌发形成的原球茎需要分步转接进行增殖。
原球茎的增殖分化:在原球茎未分化前将其转接到增殖培养基②上,培养约20天,白色原球茎分化出叶原基,后长出叶片,形成小苗;培养30天左右,在小苗基部增殖新生成丛生原球茎,后产生分化,最后分化出丛生苗达3-6株;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丛生苗可达10株以上。
苗的增殖生根:将丛生的小苗分成单株转接在固体培养基③上,单株苗继续增殖成丛生苗;同时发生根的同步生长,每株苗长有1-3条新根和1-2个椭圆形或长圆形的肉质块茎。后将从生苗分株培养,部分用于继代增殖,部分用于炼苗种植。
炼苗:将长有新根和2-3片叶的小苗带培养瓶置室温条件炼苗2-3天,然后揭开封口膜炼苗2天,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苗基部的培养基,准备栽种。
病虫防治
虫害:鹅毛玉凤花很少发生
蚜虫,但也不能忽视。因为蚜虫是传染花叶病的主要原因,必须防治。一旦发现有蚜虫,马上喷洒杀瞑松或草达灭等。
病害:鹅毛玉凤花一旦发生软腐病,土中的球根就会像溶化一样腐烂。生病后没有很好的办法,所以必须预防。一是使用干净的土壤;二是在移植球根时,将球根放入铜水里浸泡,然后再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Ⅱ级;列入CITES附录Ⅱ。
濒危原因
该植物生长缓慢,对生态环境要求特殊,繁殖系数极低。在自然条件下,植株开花结实率低,且多数发育不良,极难萌发成苗。长期以来中国民间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作为药用,只挖不栽,导致资源枯竭。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