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日报
1925年在香港创立的华侨日报
《华侨日报》(OVERSEAS CHINESE DAILY NEWS)
是由已故香港特别行政区报业巨子岑维休先生于1925年6月5日创办的报纸。第一任总经理为岑维休,总编李大醒,后岑才生于1954年至1985年间,先后出任《华侨日报》编辑、经理。《华侨日报》的前身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华商总会拥有的《香港华商总会报》,是在香港发行寿命最长(截止2008年)的报纸,于1995年停刊。随后,华侨日报转型新媒体并开设华侨日报网。
《华侨日报》承接香港早期的办报传统,开创中文报纸的崭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香港第一大报,见证了香港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该报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华人社会的诉求,传达了华人的见解和广大市民的心声;在报道内地消息和为海外侨胞服务两方面,均作出了贡献。以《华侨日报》七十年的报业历史和报纸内容为线索,探讨20世纪香港特别行政区报业的进程和香港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华人社会的现代化历程,是很重要和有意义的。
发展历程
创立背景
香港是世界上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中文报业的起源也早,自19世纪中叶以来,本地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可观。原因之一,是外国传教士率先在香港铸造活体中文铅字,近代中国报刊和图书出版,就是在中文铅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中文铅字在当时且有“香港字”之称。第一家用活体铅字排印的中文报纸,就是《香港中外新报》(后来称为《中外新报》)。该报刊行超过六十年,蜕变为《香港华商总会报》,不久改组为《华侨日报》,三者实际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改组前身
《华侨日报》是由《香港华商总会报》改组而成的,《香港华商总会报》的前身是自十九世纪中叶已刊行的《香港中外新报》,有着超过半世纪的悠久历史。但是关于《香港中外新报》的创刊年份、创办人士,以及何时改名为《中外新朝》,却众说纷纭。另外,在1857年刊印了一份名为《香港船头货价报》的中文报纸,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至于何时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则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作为《华侨日报》前身的报纸有三份,依次是《香港船头货价报》、《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商总会报》,前后刊行长达六十八年,是香港早期华人社会的重要记载和资讯来源,“开辟了史前光荣的一页,创出了《华侨日报》后来的成功”
19世纪
要追溯《华侨日报》的历史,就要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份英文报纸说起。这份英文报纸就是1857年10月1日创办的《孖剌报》,初期报头印有中文名称“每日杂报”。该报最初的出版人是美国商人赖德(George M. Ryder),不过从创刊时起,英国商人孖剌(Yorick Jones Murrow,1817-1884)就是该报最主要的决策人物,他并于1858年收购了该报的全部股份。早期香港华人习惯上以办报人的名字作为报纸名称,所以叫它《孖剌报》,又称《孖剌西报》。至于《英文中国邮报》(The China Mail)则叫《德臣西报》,《香港电讯报》(The Hongkong Telegraph)俗称《士蔑西报》。《孖剌西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份每天上午出版的日报(早刊),在当时颇有影响。据说该报曾印制《英华字典》,购买过一套中文活字,于是,在英文报纸发行一个月后,1857年11月3日,就利用那批中文活字另出中文版,名为《香港船头货价纸》。周三刊,逢星期二、四、六出版,单张两面印刷,大约可容纳四千多字的篇幅,其中只有三四百字为新闻,其余都是货船往来消息、广告及通告等。
在《香港船头货价纸》之后,《孖剌报》创办了一份名为《香港中外新报》的中文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应该是《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他强调,根据当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孖剌报》同时印行两种中文报纸是不可能的,因此两者应该是接续的关系。他又指出,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大概是在1864年9月至1865年4月间。《香港中外新报》起初也是周三次刊,不久改为日刊,白报纸铅印,出纸一张,除新闻外,还刊载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根据目前所见报纸得知,早期《香港中外新报》,报头有“并附船头货价行情”字样,且注明“一三五行情纸,二四六新闻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则每逢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出版,当时商户店铺都很注重“行情纸”,两报配合起来,由星期一至星期六都可以提供最新资讯,所以有一段时间,两报同时出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不必由于《香港船头货价纸》仍在印行,而要将《香港中外新报》创刊的年份推迟。换言之,《香港船头货价纸》创于1857年;大多数记载都说《香港中外新报》创于1858年。
《中外新报》的全盛时期是在民国初年。广东省军阀龙济光(1867-1925)失民心,该报对龙济光的施政大加抨击,销量大增,超过一万份,最风行的时候出纸二万数千份,搭广州市《世界公益报》印刷。但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经济拮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报社在参战问题上持反对意见,被香港政府罚款,股东纷纷退出,财政更加困难。当时龙济光已退守海南岛,但仍力图恢复其势力,于是出资收买该报,为他制造舆论。《中外新报》接受津贴后,由反龙变为拥龙,读者越来越少。后来龙济光被逐出海南岛,该报经济告急,只得停刊,而由香港华商总会接办。
20世纪
1919年初,香港华商总会在举行同人聚会时,主席刘铸伯(1866-1922)指出会中各项消息的传递,殊有不便之处,提倡创办报纸,以广宣传。稍后召开的额外叙会,正式通过此案,并建议承顶《中外新报》,试办一年,如有成绩,再行续办。起初拨出一万元为开办费,后因不敷应用,而要增拨五千元。印刷方面,由华商总会与《孖剌西报》签订合同,附于该西报馆之内。报纸原本拟用有限公司名义出版,但经法律审查员研究结果,认为须用华商总会名义方合,因此任冯承焰(焕如)为督印人,并以华商总会司库李葆葵、副司库冯平山及司理叶兰泉等人具名担保。当时纯粹是为了创办一种传递消息的商业报纸,不涉及党派政治意味。
《香港华商总会报》
《香港华商总会报》创办之初,仍与《中外新报》保持合作关系,报上印有“Incorporated with the Chung Ngoi Sun Po (Chinese Daily Press)”字样,意为与《中外新报》联合出版。《孖剌西报》的馆址,最初是在铁岗(原称忌连拿利,现称己连拿利),后来搬到大道中胜斯酒店和公主行之之间的巷里,再搬到德辅道中10A现在东亚银行金融大厦所在的地址。由于东亚银行收回屋址,《孖剌西报》搬往铜锣湾,《香港华商总会报》则迁至乍畏街,自己设置印刷机器,独立经营,从此不再加上“华商总会报中外新报联合刊”字样。根据香港华商总会的记录,得知《香港华商总会报》与《孖剌西报》联合办理达四年之久,至1923年间,联办之约已满,当时恰逢《孖剌西报》需迁址,华商总会乃集资一万五千元,购置印刷机器,自行出版,推举李亦梅、胡少负责办理。初时营业成绩一般,后来才逐渐有所改善。
香港华商总会在会长刘铸伯的提议下,接手了《中外新报》,改出《香港华商总会报》,由冯焕如任督印人,聘李大醒为总编辑。该报从此成为一份工商社团创办的报纸,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华商和海内外商人,主要刊登经济新闻、商业消息,并延续《中外新报》的传统,载录货价行情和船期信息。《香港华商总会报》曾试出版晚报,是本地日报兼出晚报的先例;该报还特聘专员采访,首开本地中文报纸专访的先河。《香港华商总会报》作为全港华商的喉舌,报道商务消息,意义极为重大,成绩亦佳。当时中文报纸所载的香港新闻,只用唯一采访员梁晋明的通稿,没有专访;《香港华商总会报》因试出晚刊,特聘专员采访,首创专访,此后各报才陆续跟随。直至1925年,华商总会觉得亏损太大,无意继续办报,于是把全部生意(包括机器和铅字)出让,由岑维休等人集资顶受。1925年6月,《香港华商总会报》改为《华侨日报》后,得该报同意拨出篇幅,刊登华商总会各项通告,因此《华侨日报》上社团消息特多,且成为持续数十年的传统,直至该报停刊为止。《华侨日报》创立之初总编辑是李大醒(他亦为《香港华商总会报》总编辑),其後由胡惠民担任,同时报馆地址亦由乍甸街迁到荷李活道。
1991年该报被《南华早报》收购,1994年初由香树辉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亏损多时宣停刊,共发行近70年,如果将其前身计入(可追溯至1857年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则有138年歷史之久。《华侨日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份星期日出版的报纸。
分支
《华侨晚报》:创刊于1945年9月1日,每日发行两次,分别在中午12时正和下午3时出版。1988年4月1日停刊。
华侨报》:1937年,赵斑斓和雷渭灵往澳门办报。最初《华侨报》隶属《华侨日报》,到1967年被赵斑收购,现为澳门第二大报纸。
报社现状
华侨日报完成了向新媒体的转型,并且开设了华侨日报网,旨在提供丰富、及时的新闻资讯。这个网站不仅有文字新闻,还有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报道,满足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创刊宗旨
《华侨日报》强调不偏不党、平民互助的精神,旨在促进社会教育,传递智识,提倡国家实业,发挥民治真诠的作用。它既展现了文人办报的风格,又表现了商人办报的用心。这份报纸的创刊宣言充分反映了商业报纸初期的特点,夹杂着文人办报的作风。
报纸特色
《华侨日报》创办初期面临着物力不足,印刷设备不充实,多数报纸只能代印,工作草率等不理想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仍然拿着九牛二虎的力量去办,其动机纯然出于爱祖国,爱同胞,而在发展过程中是有几个成功因素的。首先,就是倡始星期日不停止出报。当时不仅香港的报纸有一个星期日停刊的习惯,就是国内各地报纸也有这样的习惯,但站在报道的立场来说,一张报纸是应该无间断地出版的,因为新闻天天发生,读者也不会因为星期日而不读报。《华侨日报》一创办就首倡星期日不停刊,但因为当时排字工友照例要在星期日休息,必须排除这一困难,报纸才可以继续不断地印出来供应给读者,于是该报就巧妙地利用石印这一方法来解决排字的困难。6月5日创刊之后,跟着在第二天就用石印出版新闻纸号外,使消息不至中断。「石印」即石版印刷,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方式。36当时承印《华侨日报号外》的,是南华石印局,铺址在荷李活道元安里一号至二号37,亦即《华侨日报》社址。
重要事件
出版《华侨晚报》
战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重现和平景象,《华侨日报》的业务得以恢复正常。在此之前几个月,1945年3月,《东亚晚报》停刊,接着在4月1日《华侨晚报》创刊。出版晚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日报的不足,及早刊登当天发生的事情,并争取更多读者,因为有些日报读者会兼买晚报,不看日报的读者可以只看晚报。《华侨晚报》的风格与《华侨日报》稍有区别,就是晚报比日报轻松。以创刊之初的几年为例,《华侨晚报》出纸一大张,新闻方面,日报在时间上不能赶及刊登的新闻,都分别在电讯和港闻版发表;副刊内容以趣味为主,有“晚趣”和“夜总会”两个副刊,“晚趣”包括小说、小品、漫画,“夜总会”登载舞场、歌坛、剧坛等娱乐界动态。当时《华侨晚报》广告的宣传用语,就是“新闻补日报不足,副刊资公余消遣”,给人印象确实跟《华侨日报》平稳庄重的面貌有些不同。
《华侨晚报》每天出版两次的做法一直维持到1985年,改为每天中午出版,出纸两张至两张半。十大明星选举至1986年,总共举行了三十届。1988年4月1日,该报因两年亏损严重,宣告停刊,九十多名受影响员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例遣散,其中编采部六成人安排在日报继续工作。总经理岑才生强调,晚报停刊不会影响《华侨日报》的运作,因为一直以来,日报、晚报都是独立工作,而日报的财政是没有问题的。《华侨晚报》最高销量五万多份,最后一次出版的报纸为第一万五千四百四十八号。
编印《香港年鉴》和多种书刊
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史上,华商总会开创了编印中文年鉴的先河。1932年至1940年间,该会每年均出版《香港华商总会年鉴》,但因战乱关系而停顿,战后曾于1947年及1949年续出。1951年改出《香港商业年鉴》后,无以为继。21战后初期,《华侨日报》即继承并发扬了这个传统,从1948年起,至1994年止,持续编印《香港年鉴》近半个世纪,香港政府迟至1970年代才有中文版《香港年报》的出版。
出版《华侨报》
澳门《华侨报》创于1937年11月,最初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华侨日报》的澳门版。当时,《华侨日报》社长岑维休派出赵斑斓、曾渭灵两人到澳门创办《华侨报》,资金由岑维休负责,办报方针与香港《华侨日报》一样。该报采用新式轮转机印刷,出版比澳门其他报纸提早,加上该报以崭新面目出现,故受澳门读者所欢迎。同时,该报于当日下午运送到中山市江门市新会区等地,及时传送抗日战争的消息,深受读者好评。《华侨报》发行量迅速增至1万份,打破了澳门的报业发行纪录。
重要报道
报道省港大罢工
《华侨日报》于1925年6月5日创刊时,正值“五惨案”发生不久,报纸对事件的发展情况,尚可及时地作出相关报道。当时广东省军阀杨希闽、刘震寰发动叛变,与广州军政府对战,此事对粤港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意往来都大有影响,因此《华侨日报》在省港大罢工之前,将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广东军阀混战上,对“五卅运动”的报道较为简略。但随着事态不断发展,《华侨日报》对“五卅运动”和相关事情开始重视,报道这一事件的主要栏目有“本报专电”“西电译要”“中外要闻”等。在近代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这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持续时间也最长的罢工运动。但《华侨日报》因能克服印刷出版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对罢工事态发展又做了大量报道,其间争取了不少读者,从而奠定了该报在华人社会中的声誉和地位。事件平息后,《华侨日报》继续报道与华人社会息息相关的新闻和资讯,并开始参与本地一些重要的社会活动,加强其社会影响力;而该报的内容,又能充分体现出1920年代中至1930年代香港华人社会兴起的情况。
沦陷期间的香港报业
沦陷期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报业日军突然入侵香港之举,使报界受到了巨大冲击,大部分中文报纸因缺乏纸张,相继停刊,只有《华侨日报》《国民日报》《工商日报》等仍可勉强出版,但都提高售价和缩减篇幅。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新闻报道,主要刊登的是港府情报部的公报;此外,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传言。12月25日《华侨日报》刊登了香港岛形势好转的消息,而事实是港府向日军投降。香港沦陷翌日,香港市面上只能买到《华侨日报》和《国民日报》两家报纸,《华侨日报》刊载:“日军已于昨天下午六时占领香港。”《国民日报》没有香港特别行政区被占领的消息,可能该报在前一天下午就已编好,当时还不知道此事。接着,就只有《华侨日报》一家报纸能够继续出版。及至12月28日,《香港日报》《南华日报》《天演日报》《自由日报》等复刊。
知名人物
岑维休
1897年生,恩平人。他1925年创办《华侨日报》,任总经理。后在香港联营《南中报》、《南强日报》;1937年在澳门联营《华侨报》;在广州市联营《大中报》、《大华晚报》,形成华南深圳报业集团。岑维休从1915年开始办报,维持达70年,曾八次担任香港报业公会主席。
岑才生
已故香港特别行政区报业巨子岑维休先生的长子。,1922年出生。他1960年出任《华侨日报》经理,1985年接任《华侨日报》总经理。1991年初,岑才生率先引进电脑排字、电脑排版的先进设备。这一重大改进,开香港中文报业的先河。岑才生从事报业多年,连续多次被选为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曾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十多年,任国际报业协会香港区副主席也有十多年。岑才生祖籍恩平江洲镇草朗村,出生于香港,他一向跟随父亲从事办报业,是一位阅历资深的香港报业行家,历任香港东区议会主席、香港报业公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岑才生从小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受教育。大学期间,就参与了父亲开办的《华侨日报》的工作,一边读书,一边为报社采写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编辑成《英游鳞爪》一书。1985年,岑先生接任《华侨日报》总经理职务后,进行报务改革,引进电脑排字版等一系列先进设备,提高了办报质量和效率。岑才生先生对社会福利事业一直关心支持。早在60年代他任香港《华侨日报》经理时,便协助父亲在该报辟出专栏举办“读者救童助学运动”,受资助学子达14万人。他先后给江门五邑大学、大江中心学校、永华小学、恩平海外联谊学校、恩平海外联谊幼儿园、江洲医院、恩平市人民医院等单位以援助,单是五邑大学就捐助120万元。鉴于岑才生先生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和家乡做出的贡献,香港政府授予他太平绅士荣衔,还获MB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OBE英帝国官佐勋章。
影响和评价
影响
与慈善社团的关系
香港慈善机构的创立,首先有东华三院,其次是保良局,后来陆续有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慈善社团成立。在战后初期,尤其是1950年代,与《华侨日报》关系较深的慈善社团之一,是香港保护儿童会,这也与岑维休有关,因为他曾担任该会会长和荣誉会长。《华侨日报》认为“报纸不仅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同时也肩负起辅助福利事业的发展”这种神圣工作。31以下分别叙述东华三院、保良局和香港保护儿童会三个机构的宗旨,并举例说明《华侨日报》在参与慈善活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连接华人社会,弘扬中华文化
《华侨日报》是华南报业集团的旗舰,立足香港华人社会,报道各地华人动态,致力于沟通海外华侨与国内社会。从1925年创办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报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香港的政局变化和社会情况。华商和华人社团在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地位,如东华三院致力于慈善福利事业。《华侨日报》是战前中文大报,战后畅销报纸,与文教界紧密联系,举办文化活动和征文比赛。1970年,该报关注中文地位问题,支持中文为法定语文运动。该报对香港华人文化教育事业有贡献。
评价
《华侨日报》所采取和确立的新闻报道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迅速、翔实地报道重大事件,将信息传递给读者;二是尽量如实报道,不事夸张,不作渲染;三是将事实与意见分开,在新闻中不直接发表意见,而以“小评”等形式另行阐述。该报所奉行的,明显是属于“信息模式”。社会对于信息的渴求,读者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倚重等,都是信息模式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与报纸成为一种专业组织也是相联系的。在报社本身,编辑部已经成为报纸的独立部门,报纸内部也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和等级划分,报纸且具有较明确的理念。而在报界,新闻教育机构开始出现,与报纸有关的各类专业协会也宣告成立,都是使报纸成为“有组织信息”生产者的条件。《华侨日报》成为信息模式的典范之一,这也是它对香港报界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著者丁洁 评)
在两代人的努力下,《华侨日报》曾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报章,在上世纪60年代又发起“读者救童助学运动”,30多年间累计筹得近亿元协助有需要学童。(澎湃新闻评)
其他媒体形式
参考资料
华侨报.dengbaoyi.cn.2024-01-10
华侨日报 .eshukan.com.2024-01-07
侨乡恩平人才辈出.中国侨网.2024-01-07
..2024-01-07
华侨日报.huaqiaoribao.com.2024-01-08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8
..2024-01-07
《华侨报》报纸介绍和评价.外贸日报.2024-01-08
华侨报.华侨报.2024-01-08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2024-01-07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创立背景
改组前身
19世纪
20世纪
分支
报社现状
创刊宗旨
报纸特色
重要事件
出版《华侨晚报》
编印《香港年鉴》和多种书刊
出版《华侨报》
重要报道
报道省港大罢工
沦陷期间的香港报业
知名人物
岑维休
岑才生
影响和评价
影响
与慈善社团的关系
连接华人社会,弘扬中华文化
评价
其他媒体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