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逆坟位于山西省侯马市东程王村西南60米。墓地南北长20米,东西宽10米,墓室为砖砌方形仿木结构,座南向北。忤逆坟总高6米,宽4米。据说是明朝王进的墓地。
基本介绍
内部构造
总高6米,宽4米。正面木门两侧有仿木结构
砖雕格扇门,东西两侧各设直棂[líng]窗和镶嵌0.7*0.4米的砖刻碣文。现仅东侧可辨认部分碣文:“望海潮...又诗曰:买臣之妻多..财,夫贫归家索断义,反至衣锦归还乡,至今泼水难收是。
大定二十三年。”背面设有
影壁。在4米高处有砖雕斗拱,为五铺作,飞檐挑四角,墓顶为叠涩钻尖顶。墓室内壁装饰有砖雕(现已毁),顶部为八角
藻井。墓碑楼置于墓室北侧。墓碑镶嵌楼内。楼为
筒瓦硬山顶,碑首
浮雕二龙戏珠,碑身阴刻
楷书:“都指挥王公讳进之墓”。下款为“金沙村阖户裔孙同立”。明嘉靖《
曲沃县志》卷二十五载:“王进墓在县西呈王村南,明初征
陈友谅战殁[mò],敕葬。令子孙百家奉祀。”
墓主身份
墓主王进,元末明初金沙村人,王进参加了明朝的军队,善骑射,因屡建战功,明太祖朱元璋晋升其为金带都指挥使,后在征讨陈友谅的战事中力尽而战殁,明太祖赐银首敕葬。呈王立交桥南侧有名的忤逆坟,据说就是王进的墓地。金沙村王家在墓前建有砖碑楼。上书:“都指挥王公讳进之墓”,下书:“金沙村阖户裔孙仝[tóng]立”。
故事
山西
侯马市一带,人们喂猪的时候,都“老老老”叫着,敲着
猪食槽,一些老年人还一边叫,一边说:“老老老,一群群,杀了老子吃
馄饨。这句话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还得从侯马西面那座“忤逆塔”的来历说起。
据说,明朝时候紫金山脚下有个金沙村。村里有个姓王的
秀才,四十一岁上才得一子,取名王进。王秀才和老伴刘氏欣喜若狂,顶在头上怕摔着,捧在手里怕碰坏,真是爱不释手。每日好吃好喝,好穿好戴,娇生惯养。王秀才熟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又写得一手好字。小王进却与书墨无缘,更不去学堂念书。秀才夫妇却只是一味的溺爱,丝毫不加管束。长到十几岁时还是胸无点墨,目不识丁。整天和一些地痞流氓厮混在一起。踢脚打拳,抡抢舞棒,偷鸡摸狗,
酗酒闹事。扰得四邻不安,八舍不宁。倘有人不堪忍受,找上门来,秀才夫妇不但不管教自己的儿子,还指责人家招惹了王进。
沿山一带,读书识字的人少,王秀才就成了当地的一块宝。谁家有红白大事,必定请他当“账房”先生。秀才每去一家,必定带王进。王进从会走路起,就像秀才的影子一样。这王进在吃食上有个特殊的喜好,特别爱吃馄饨。无论哪家请王秀才,都特意做一些馄饨给王进吃。临走还要带上些,让他回家煮着吃。一次,王秀才到了一家,这家因忙乱忘记包馄饨,王进就大发雷霆,一连掀翻了三张桌子,杯盘碗筷摔满了一地,把整个喜庆
宴会搅了个一塌糊涂。众人气恨王进,又怕得罪了王秀才,只得忍气吞声,立刻给王进包
馄饨,王进这才转怒为喜。王进十六岁那年,一天,邻村一家办喜事,赶着牛羊来接秀才,正赶上王进耍刀弄枪不在家。秀才等不回来,只好独自前往。王进回来,得知父亲一人去赴宴,立刻怒从心起。从外面手拎回一把砍刀,放在
磨刀石上“哧[chī]啦”、“哧啦”地磨起来。刘氏忙给儿子解释,王进哪里肯听。恶狠狠的说:“老家伙竟敢不带我,我让他知道我的厉害!”又对刘氏喝道:“你在啰嗦,我连你一起砍了!”吓得刘氏面如土色,战战兢兢躲到一旁。正在这时,几个地痞来叫王进去喝酒,王进放下砍刀,咬牙切齿地说道:“等我回来再和老东西算帐。”
秀才在人家办事,心里七上八下的不是个滋味,天刚黑就匆忙赶回家中。刘氏急忙上前,把儿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秀才,秀才还不肯相信。还是刘氏有主意,对秀才说:“今晚你到别处去睡吧,要是没事呢,更好。要是真地动了刀子,可不是闹着玩的。”秀才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到邻居家歇宿去了。
刘氏知道王进不会善罢甘休,在炕上把秀才的被窝铺好,又找来一个大葫芦,里面装些红水水,放在枕头上盖好,就像秀才睡在那里一样。为了讨好儿子,刘氏又给王进做了一碗
馄饨。心想,儿子回来吃到馄饨,也许就不闹了。
深夜,王进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一脚将院门踢开,刘氏听到响动,赶忙去给儿子端馄饨。王进提刀直到秀才房中。借着月光,看见秀才稳稳得睡在那里,不禁火冒三丈。乘着酒兴,举起砍刀朝秀才的头猛劈下去,只听“咔嚓”一声,血水迸出。王进扔下刀,转身就往外跑。恰巧刘氏端着馄饨走过来,王进一头撞倒了刘氏,碰翻了馄饨。
王进一看是馄饨,在摔破的碗里捡了两个塞在嘴里,朝门外逃去。
第二天清晨,秀才回来,老伴哭诉着昨晚发生的事。秀才一看被砍成两半的葫芦,顿时两眼发直,一下瘫倒在地上。自此,卧病在床。刘氏请医寻药,百般调理,可是,秀才的病却越来越重,渐渐水米不进了。临死之前,秀才对刘氏说:“这都是我娇惯怂恿儿子应得的下场啊,事到如今,悔之晚矣!”说罢,两腿一伸,气绝身亡。
王进逃出家门,他那一伙狐朋狗友,知道他杀了父亲,都吓得不敢和他接近。附近一带的乡邻,早都痛恨王进,那个也不肯理他。王进无可奈何,只得背井离乡,四处流浪,饱受风寒饥饿之苦。这才想起家中的温暖,父母的恩情,痛恨自己以前的为非作歹,行凶杀父,犯下滔天大罪,为乡邻所不齿。决心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想到自己会些枪棒,决定去投军。一来可以弃恶从善,二来可以解决温饱。王进投军后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后来官至都指挥。王进做官后派人到家乡探望,回报说:“秀才已死,刘氏不知去向。”王进十分悲痛,只好慢慢派人寻找母亲的下落。原来秀才死后,刘氏无依无靠,只好每日沿街乞讨,流落他乡。王进娶妻张氏,生了个小孩。王进外出征战,张氏在家料理家务,家里养了两头猪。张氏想找个女用人,一为照看孩子,二为喂养两口猪。正巧刘氏前来讨饭,张氏见她可怜,就收留她做女佣人。刘氏照看孩子,想到自己也有儿子,却杀了父亲,逃跑在外,至今下落不明,不免暗自悲伤。张氏喂养的两口猪,有一只
母猪下了一窝
仔猪。这天刘氏喂猪看到一个猪崽拱到母猪怀里抢着吃奶。触景生情,又想起自己那个不忠不孝的儿子王进,不由得一边敲着
猪食槽,一边叫道:“老老老,一群群,杀了老子吃馄饨。”自此以后,她每到喂猪的时候,就这样叫着,眼中掉下泪来。日久天长,张氏觉得奇怪,想问,又不好开口。
一天,王进从外面征战回来,夫妻闲谈中,张氏就把这件事讲出来。王进一听,大吃一惊,急忙来见刘氏,一看正是自己的母亲。王进慌忙跪倒在地,喊道:“母亲大人,不孝子王进在此!”刘氏定睛一看,果然是王进,母子抱头痛哭。王进将母亲接到厅堂,张氏出来见礼。母子重叙别情,当王进听到父亲因他而死,母亲流离失所,惭愧万分。拔出佩剑就要自刎。刘氏、张氏慌忙拦住。刘氏说:“我儿,你已经痛改前非成为新人。那时,我和你父亲,纵容娇惯你,也有教子无方,管训不严的责任呀!如今,你正当青春年华,应当为国效力才是正理啊!”王进听后,哭诉道:“自己忤逆不孝,害死父亲,使母亲流落街头,罪大孽深啊!将来
我死后,在我坟下挖一口井,用铁索将我的棺木倒悬井中,以赎我罪。”
后来,王进在一次战斗中壮烈捐躯。后人遵照遗嘱,建墓立碑。人们称它作“忤逆坟”。此外,“忤逆坟”的故事还被戏剧作家
雷平良先生改编为蒲剧,在山西晋南一带广为流传。
教育意义
《忤逆坟》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主要反映家庭中子女教育失败后引发一场悲剧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剧情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这是伦理与典故相结合的一部作品,剧中王晋这个人物塑造,从受骗、堕落到醒悟,转接自然、合理,其悲剧发人深省,对于当今仍有针对性,很具现实意义。来自城区汇通路的戏迷李铁说:“看了《忤逆坟》,我的感触很深。我的父亲因患有
偏瘫,躺在床上已有多年。这期间,兄弟姐妹有的只是给钱而不想亲自照顾,有的1个月才来看一次,唯有自己和老伴伺奉,老伴待公公如亲生父亲,喂饭、擦身、倒尿、倒屎,任劳任怨。老伴常说,生育之痛,养育之恩,培育之苦,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无边无际。如果连父母的恩德都不能记在心上,孝心从何而来?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始。对父母的孝敬不能流于表面,不能口是心非,要有赤子之心才谈得上孝心。”
在行政单位工作的张艳说,看了该剧之后,让观众认识到首先要行孝道之举,同时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过分溺爱。目前,大部分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千依百顺,再加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对孝敬老人的观念淡漠。因此,父母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应当做到关爱却不溺爱,平等但不放任,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尊老爱幼,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