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兰,女,
汉族,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
清苑区,现任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科学系系主任、学校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委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
李凤兰教授1968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专业,1979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进行研究生学习,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自1982年调入
北京林业大学至今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7年7月至2000年5月,任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院长、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主任。1982年晋升为讲师,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北京市植物学会理事、国际生物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进行生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如小孢子发生过程中
核膜内折结构和功能研究、
秋英小孢子发生时期
线粒体围核现象研究以及拟南芥N2842突变体小孢子发生发育时期电镜细胞学特征研究。
TETRASPORE is required for male meiotic cytokin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Uitrastructural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Needle Resin Ducts in Pinus elliottii Engel.(湿地
松针叶树脂道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回国后,先后主持了“文冠果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机理(1997—1999)”、“文冠果雄性不育基因克隆表达及机理(2001—2003)”、“银杏等
木本植物端粒
脱氧核糖核酸长度与树龄相关性研究(2004年预研项目)”和“木本植物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树木年龄相关关系研究(2006—2008)”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2个关于
油松28号无性系雌
配子体败育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课题。2000年与他人一起主持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秋冬季常绿树木和优良彩叶品种及扩繁技术引进”,成功引进近30个优良新品种,已在京、津、冀、鲁等地进行了部分试种推广,项目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凤兰教授在《Development》、《Annal of Botany》、《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植物分类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