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庆(1484-1565)字德征,号端溪,明开州(今
濮阳市胡状乡老王庄)人。明弘治三年举
进士,初授
常熟市今,后升
沁州知州。据王氏墓碑载:崇庆一生举止稳重博雅,为官廉洁清正,著述颇多,堪称忠孝礼贤,崇庆孝敬父母,凡其在家期间,不论公务再忙,坚持每天向父母请安,问寒问暖,父母外出、回归,他都要跪着送迎,可谓忠孝两全。
他的先祖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
繁峙县迁此的。王崇庆之父是王氏迁此的五世祖,弟兄四个,排行第三,名渐斋。
其母是清河头侯英都御的二侄女,生三男四女,祟庆是次子。崇庆自幼聪慧好学,
正德三年(1508年)牟
进士授户郡尚书,
嘉靖又任
礼部尚书。娶妻三,初娶
张姓21岁亡,次娶段氏24岁又卒,后封命大人,继娶张氏,享年81岁,亦封诰命。有两子,大儿子在外任县令,次子小樵,是当时国母义子。
父母有病,他总是亲自煎药,跪着端茶送饭。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建言获罪,下
锦衣卫狱,
肇庆市符寿康驿丞,历
泌州推官、
登州同知、累迁
山西省按察使。嘉靖八年(1529年)任
河南省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寻改辽东苑马卿。官至南京吏部、
礼部尚书。著有《
周易议卦》、《
五经心义》、《端溪文集》、《南户部志》、《
开州志》等。他遍撰的《开州志》为后世留下了无价之宝,时称为学者,谓端溪先生,祀为乡贤,王崇庆做官后,廉洁清正、忠心耿耿,为国事他竭尽全力、持之不懈。谁有损皇家体统,他闻而相驳,视而相卫。例如,他发现
嘉靖的一位宫娘跟太监行为不端,上去把宫门锁了。认为这有损皇帝尊严,乱了朝纲。好友相劝,不让他管这种事,但他不听,宁犯欺君之罪,执意要搜宫。结果打开宫门,把太监从老皇帝的影像后面拉了出来。这就是明代有名的一段趣闻一一王尚书搜宫。王崇庆在朝做官期间,老王庄的王家门口总是红灯高挂,如同过节一般。可是在王崇庆因母亲有病告老还乡后,家门口的红灯换成了梨灯,街坊邻居、过往行人谁也不解其意,但又不便询问。梨灯在王家门口高挂,天天发光发热。
王崇庆一生无所好,专爱著述,垂老不倦。他一生著了不少的书,如《古风所著》、《五经心义》、《山海经释义》、《元城语禄解》、《端妥文集》等,特别是他编著的《
开州志》,给
濮阳市的子孙后代留下无价之宝。它对研究阳的历史变迁、地物地貌风、风土人情都有重要作用价。
2012年5月23日,在濮阳县
城关镇吉村南发掘了一处大型古代砖石墓,这也是濮阳市至今发现的形制结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墓葬。文物专家现场钻探发现,该墓东西长八米五,南北宽四米五,墓顶为砖砌而成,墓门为拱形门,上面是歇山顶,两侧是用砖头砌成的墙,房脊部分还有砖雕花纹,整体像是一座庭院。
10月13日,濮阳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了“濮阳明代大墓专家论证会”,市县文化、文物保护部门的负责同志、市县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指出,5月23日,在
濮阳市城关镇吉村南王崇庆家族墓地,当地群众在取土时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因其规模大、规格高,又在其王崇庆家族墓地范围之内,初步认定为王崇庆墓。2012年6月至7月,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濮阳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根据发掘情况,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王氏族谱及历史传说,经与会专家论证,形成以下结论:
一、该墓为王崇庆墓。二、王崇庆墓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在
河南省地区,甚至国内明代墓葬中也不多见,这对于研究明代的丧葬制度、建筑结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