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务员之死》是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俄国杰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著名讽刺短篇小说,发表于一八八三年。
契诃夫往往运用某些微不足道的平凡的素材, 反映出带有本质性的社会问题。《小公务员之死》写的是小公务员竟因喷嚏打在将军的脑门上终日惶惶不安, 再三赔罪, 最后因将军大喊两声“滚出去”而死掉的故事。他的死一方面是专制农奴制在“小人物”身上造成的畸形性格:奴性和怯弱导致的,另一方面是俄国专制制度下阶级压迫造成的。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揭示出造成这种恐惧和奴才心理的原因是“大人物”长期奴役, 反映了俄国警察制度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作品可笑之余,又不禁让人产生可悲的哀婉情绪。小说以幽默辛辣的笔触,以小见大,刻画了一个饱受折磨、卑微入骨的小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奴性心理的讽刺批判。
内容简介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的一个小“不慎”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
文官身上,小文官惟恐大官会将自己的不慎视为自己的经意冒犯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弄得那位大官由毫不在意到真的大发雷霆;而执着地申诉自己毫无冒犯之心实属清白无过的小文官,在遭遇大官的不耐烦与呵斥后竟一命呜呼。一个人竟丧命于自己的喷嚏,其实,这小文官丧命于他自己对达官贵人的恐惧。他一心想以道歉申诉去排遣内心恐惧,尽管那大官是别的部门的将军。
创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是
俄罗斯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回顾当时的
沙皇统治,它给19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带来的是恐怖、冷漠与悲哀。列宁称这个时期为“一种肆无忌惮、毫无理性和残暴至极的反动”。
人物介绍
小公务员
从小说情节发展看,小公务员有着很强的“自卑
情结”,这也是他的性格特征之一。小公务员生活的环境使他很早就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低人几等的自卑心理。在他眼里,那些上层社会的达宫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并对他产生一种现实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抑制了他心理个性的发展。当他想摆脱这种压抑获得个性满足的自尊时,却受到了现实的巨大遏制与反弹,因为上层社会不容纳他,所以,当他向将军道歉,却遭到生硬而傲慢的拒绝时,他的心理受到严重的挫伤。可他要求获得自尊的愿望,使他要找回心理平衡,定心看戏。
于是,他要再次道歉,然而随之而来的打击则更加大了他心境的倾斜度,使他完全处在迷惘状态中,不能按照生活的逻辑进行思维,而运用想象的逻辑进行判断,用想象代替现实做出一系列主观臆想的判断甚至做出“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去赔礼道歉的荒唐举动。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越是自卑的人,其迫求自尊的补偿欲望愈强烈,当这种欲望遇到外界强大抵抗力时,就容易产生心理病态。小公务员就是在强大外力抵抗下心理变态而自毙的。
这样的结尾,透视着小公务员的内向性格和个性不成熟。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注重自己的举止,留意别人的反应,喜欢胡思乱想并按自己的想象去揣度别人,在获取自尊受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不能进行心理调适,致使自己走上心理变态、精神崩溃而死亡的道路。这也是作者对病态社会使人性扭曲的揭露。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表现了作家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及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表明了作家对罪恶制度的无泪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说虽然字数不多,篇幅短小,但反映的问题和包含的意义却十分深刻。打了一个喷嚏,三番五次地向将军道歉,受到呵斥后胆怯而死,由此可看到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为人谨慎、胆小怕事、奴性十足、行为可笑的性格特点,而在这“谨慎”、“可笑”的行为背后却是他极其悲惨的经历。他的死,貌似荒唐,实则有着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在当时的
俄罗斯,“大人物”摧残“小人物”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卑微的小人物的畏惧感和奴性心理是
沙皇专制制度下森严的
等级制度和达官贵人长期飞扬跋扈、盛气凌人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因此,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悲剧,作者透过这一形象表露了对人性可怜之处的不胜悲哀,也暴露了整个
沙皇统治时期专制制度的黑暗。
艺术特色
从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讲,这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前后进行过多达六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卑怯与悲戚。
如果说他在第一次只是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近”将军的耳根“小声”地道一声“对不起,大人”云云,对方也并未因此怪罪下来,只是礼貌地回了句“不要紧”,应是正常礼度。可紧接着,他又絮絮叨叨地说“看在上帝面上”之类就显得有些多余,流露出内心藏着的某种不安,而对方的“让我看戏”,自然是对他多余举止的不耐烦的回敬。到了第三次,他对“让我看戏”的“冷答”已有“惶惶不安”之感,便忍不住趁休息时要走到老头跟前无聊地重复,引起对方不愉快地指责他。“说个没完”。至于第四次,他甚至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以至于他不得不在第二天索性穿上新制服、理了发,亲自到老头家去“请求宽恕”了。这次得到的却是对方更加厌恶的“真是胡闹”的“训斥”。“自讨没趣”的戏本该到此收场,可他此时已由“恐慌”升为“恐惧”了,鬼使神差地第五次紧随其后“求饶”。对方“戏谑”他“简直是跟我开玩笑”。不料,这句愤愤之言勾起他内心更沉重的“恐慌”,以至他第六次再去“谢罪”。这回将军“回敬”他的干脆是“滚出去”。切尔维亚科夫内心的脆弱便在这一吼中自掘坟墓,走进“死亡”了。可见,这种重复、深入的笔法对人物性格的精心塑造与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ē)夫(
俄语: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与
莫泊桑和
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练,言简意,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
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
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
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后来,他又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
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
樱桃园》(1903-1904)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