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
位于福建泉州的街道
东街因为和开元寺所在的西街隔中山路相对,更显出这个古老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价值。
历史传承
《泉州市志》记载:唐开元(718-740年)筑城时开市辟路,建有南北走向大街。大和年间(827-835年)增辟东西街,至五代十国时(907-960年)泉州市城区大街小巷成网。宋元两朝拓城又增辟东西走向的新门街、涂门街
五代南唐保大拓城,东街向东延伸至仁风桥头,民国初(20世纪20年代)拓宽,20世纪80年代新城区拓筑时,东街经温陵路与新城区道路联网。
换言之,泉州东街形成于泉州唐故城创建前后,约有1200年历史。“长期以来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和历史文化街区。”《泉州古城街坊摭谭》之“泉州东街访古散记”如此评述。
文化价值
泉州东街在100年前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和历史文化街区,民国期间一度改称中华东路。该街全长986米,原为土路面,1996年全线拓展改造,路面扩宽24米,大道两侧新建立面为富有闽南侨乡建筑风格与特色的骑楼式房屋。
泉州东街于90年代末重新翻建。设计师将泉州市特有的石材、红砖运用为主要素材。并大量使用了当地石材雕刻等技术,让泉州东街重新焕发闽南色彩。
旅游景点
两宋以来,东街先后树立过四五十座封建王朝表彰忠孝节义或科第寿考的石牌坊,一座接着一座,绵延不断,蔚为奇观。
新中国成立初,泉州城里保留下来的牌坊,东街最多!”杨清江介绍,泉州南少林寺脚下的牌坊数量当然比东街多,但那时属于东郊城外,不在城内。
经考证,新中国成立前东街的牌坊是古城内最多的,不仅大路中间牌坊一座连着一座,各巷口也有牌坊。新中国成立初,东街头至仁风门尚存有著名的明代为户部主事周天佐死谏立的“褒忠鸣凤坊”等。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这些牌坊被废弃。
除此,东街还有不少名人故居,如吕占将军府、杨注御史第、何乔远侍郎第。传说中的名人蔡六,家就住东街。如今泉州东街,已经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八闽第一街”。
参考资料
一张老照片勾起泉州东街的记忆.腾讯网福建分站.2015-01-20
目录
概述
历史传承
文化价值
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