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
鹡鸰(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Motacilla flava)是
鹡鸰科属的一种鸟类,体型与山鹡鸰相似,体长15~18厘米,尾巴长且不停地摆动。头顶为蓝灰色或暗色,上体为橄榄绿色或灰色,具有白色、黄色或黄白色的眉纹,飞羽为黑褐色,具有两道白色或黄白色的横斑,尾巴为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大都为白色。下体为黄色。西黄鹡鸰在欧洲和
亚洲大部分
温带都有分布,在较温暖的地区如西欧为
留鸟,但在北部和东部的
种群则迁徙至非洲和南亚。它们喜欢生活在稻田、沼泽边缘和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
水牛周围取食。群鸟飞行时发出尖细悦耳的tsweep声,鸣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声。西黄鹡鸰是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喜欢栖息在靠近水源的开阔地带,如湿地草地。它们在草丛中筑巢,每次产卵4-8枚,有斑点。
黄鹡鸰在中国
亚种较多,各亚种羽色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上体主要为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有的较灰。头顶和后颈多为灰色、蓝灰色、暗灰色或绿色,额稍淡,眉纹白色、黄色或无眉纹。有的腰部较黄,翅上覆羽具淡色羽缘。尾较长、主要为黑色,外侧两对尾羽主要为白色。下体鲜黄色,胸侧和两胁有的沾橄榄绿色,有的颏为白色。两翅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
大小量度:体重♂16~22g,♀16~21g;体长♂150~190mm,♀151~173mm;嘴峰♂11~13mm,♀11~13mm;翅♂72~83mm,♀74~83mm;尾♂64~80mm,♀64~80mm;跗蹠♂22~27mm,♀23~25mm。
多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迁徙期亦见数十只的大群活动。喜欢停栖在河边或河心石头上,尾不停地上下摆动。有时也沿着水边来回不停地走动。飞行时两翅一收一伸,呈波浪式前进行。常常边飞边叫,鸣声“唧、唧”。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河边岩坡草丛和潮湿的塔头甸子中的塔头墩边上,偶尔也见在村边居民柴垛中营巢,巢隐蔽甚好。巢呈碗状,主要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为内径6~7cm×7~8cm,外径9~10cm×11~12cm,巢高6~7cm,深5~6cm。营巢由雌雄
亲鸟共同承担,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最早在5月初即见有产卵的,大多在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每天产1枚,每窝产卵5~6枚,多为5枚。卵灰白色,其上被有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14~15mm×19~21mm,重1.9~2.2g。
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
早成雏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除头顶、肩和腰有少许灰黄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两眼紧闭,通体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每日有两个喂食高峰。一次在9:00~10:10,每小时喂食达16次;一次在16:00~17:00,每小时约14次。雏鸟留巢期14±1天。
在欧洲,有约7,900,000~14,000,000繁殖对,种群数量约23,700,000~42,000,000只(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欧洲种群占全球种群的25~49%,由此初步估计全球种群约48,400,000~168,000,000只,估算值需进一步确认。黄鹡鸰在中国种群数量部分地区较普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332项,黄鹡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