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1945年即创办了四川大学航空系。原四川大学航空系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并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现于2011年11月重建了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始从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1945年即创办了四川大学航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由四川大学航空系、
清华大学航空系等院系共同组建为北京航空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川省及
中国西南地区是我国
航空航天工程领域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大批空天飞行器设计制造、
民用航空运输、维修及配套等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完整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体系。
四川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办学历史文化,拥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
机械工程、力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平台,为四川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规划目标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将在学校及有关单位的全力支持下,突破传统学科与管理体制,坚持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实现学科交叉,构筑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争取用5-10年时间,按国家“
985工程”创新平台、“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准和条件,在人才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支撑条件等方面打好基础,形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格局,将学院建成在国内外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航空宇航科技高水平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2017年9月28日,四川大学召开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丁肇中受聘担任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和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向丁肇中颁发了名誉院长证书。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全职和兼职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
高级工程师等8人,讲师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和新世纪人才5人,
何梁何利基金奖科技奖获得者2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科研和教学团队10个。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航空航天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73”、“863”和国防军工科研计划等项目80余项,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
根据国家及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未来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国际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及相关科技发展前沿,为了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
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
四川大学在相关院系长期从事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采取“内联外引”与“政产学研”联合共建模式和“创新、开放、交叉、共享”的运行机制,于2011年11月正式创建了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江安校区新建航空航天及多学科交叉创新大楼30000余平方米。
四川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八,2013年正式对外招收硕士、
博士研究生。“
985工程”
航空航天工程关键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飞行器推进与燃烧
动力学”、“先进导航与
飞行模拟”、“飞行器结构与机构学”等具有
四川大学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学院将秉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