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滨(1963年7月21日—),生于
上海市,
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后成为
耶鲁大学文学博士。他曾在
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并在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杨小滨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评论家、学者及摄影家。他的诗集《穿越阳光地带》荣获台湾现代诗社「第一本诗集」奖,同时也是多部学术著作的作者。除了在
密西西比大学任教外,他还曾担任
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多个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位。杨小滨的
摄影作品展“涂抹与踪迹”在艺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他的作品常常探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杨小滨于1985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中文系,随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至1989年。1989年赴美深造,先后在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和
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自1998年至2006年,他在
密西西比大学担任教授。2002至2003年间,担任
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此外,他还曾是
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争鸣》栏目的主持人和策划(2004-2005年),并在
威尼斯大学(2013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校区(2015年)和
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2018-2019年)担任研究员或客座教授。自2006年起,杨小滨担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并自2007年起在
台湾政治大学台文所担任教授。
杨小滨首先是一位优秀诗人、学者,其次才是摄影家。他所拍摄的那些画面引起了我高度的关注,从他拍摄的画面里我看到了所有人类历史阶段都会出现的无意有意的活动痕迹,提供给了关注它的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即又常常不被人注意。杨小滨选择、剪切出来的画面,让我看到我小时候孤独和忧郁时,长时间看着天花板或某一个角落里的污迹所出现的想像与
幻觉,这些画面是跟随着我的思想而变化的,思想有多远多大画面就有多远多大。杨小滨在画面构成上在图案的述说性、构图的完整性、画面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有考究。他的每一幅图片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幻想起点。
用他自己的话说:涂抹既消泯了踪迹,又产生了更多的踪迹。这些不慎留下来的踪迹在语言和符号的世界里是隐秘的,但它们始终存在。“后
摄影”要捕捉的就是被规范的摄影语言所遗忘和排斥的踪迹影像。
踪迹一词来自
雅克·德里达的概念trace。踪迹:掩盖不住的历史。历史总是从不经意的地方剥落出来。涂抹来自德里达的概念palimpsest。涂抹:对历史的删改。被删改的历史不经意地露出更多印迹。
杨小滨的诗歌与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曾获得
红枫诗歌奖特别贡献奖(2013年)、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2016年)和
胡适诗歌奖(2018年)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