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以下简称“物探中心”)成立于1955年,前身是地质部第一物探大队。1968年整建制转入地震系统,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的正厅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
物探中心是从事地震活断层探察、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地质条件调查和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国家级业务中心,是国家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中心、
中国地震学会深部探测委员会和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等科研学术团体挂靠单位。
作为国家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领域的“正规军”和全国
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国家队”,物探中心牵头承担地震灾害风险调查相关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负责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行业标准建设,承担全国地震活断层探察、深浅地球物理勘探和地震地质调查工作;牵头承担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防震减灾科技成果,提供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相关公共服务;承担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和地球物理勘探装备的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承担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区域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承担地球物理勘探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承担地球物理勘探信息化建设,承担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超算平台建设;承担国家地震科学台阵观测,开展流动重力、流动地磁监测工作。
物探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深、浅部
地球物理学探测技术装备和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现有职工276人,科研人员20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6人、博士学历12人。物探中心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通过联培博士、访问学者等形式大力促进青年人才竞相成长。近年来,物探中心不断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合作,承担实施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中国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累计完成深地震测深剖面60000余公里、深地震反射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7000余公里,完成了近70个城市的活断层探测或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地震局
科技成果奖多项。
新时代、新征程。物探中心将在中国地震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拥有配套齐全的各类先进的深、浅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软、
硬件系统。自主开发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轻便数字地震仪,建立了人工地震测深数据库,开发了以地震数据从一维到三维的构造成像和层析成像及
地球物理学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几十年来,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合作的京、津、唐地震预报实验场项目、国际
地球科学大断面中的中国地学大断面项目、国家高技术项目(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国内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多项。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千余篇。完成的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近4万公里,深地震垂直反射剖面一千多公里。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保持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合作,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美国、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捷克、
法国、
瑞士、
澳大利亚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力量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钻探、桩基检测、
消防工程、工程爆破、工程质量评估、局域网络工程等项目。
负责拟定物探中心防震减灾科技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和指导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负责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防震减灾合作交流,负责地震监测与信息化工作。
负责组织编制物探中心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事业发展规划;负责预算、决算、财务、基本建设、政府采购、综合统计和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经济合同、科技服务项目和招投标管理;管理
财务会计室;承担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