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夫(1890年7月4日—1978年2月3日),原名蒋佐,字立夫,浙江平阳(今龙港市麟头村)出生,中国数学家,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910年,姜立夫考取了第二期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的资格。1915年,姜立夫获得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理学
学士;1919年5月,姜立夫获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9年10月,姜立夫回到中国;1920年,姜立夫受聘于
南开大学任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圆素几何与球素几何,他采用矩阵方法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他还在南开大学创办了数学系,并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姜立夫对中国数学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
人物经历
1890年7月4日,姜立夫出生于
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凤江乡麟头村(今属龙港市)的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
1910年,在杭州高等学堂尚未毕业,便考取了第二期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的资格。
1911年9月,入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数学。
1915年,从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到
哈佛大学读研究生。
1918年,在读研究生期间,受聘为哈佛大学助教。
1919年5月,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到中国。
1920年初,受聘于
南开大学,创办算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34年—1935年,赴德国
汉堡大学和
哥廷根大学进修。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南开大学南迁,任教于国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49年初,随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迁往中国台湾省,同年7月毅然回
广州市,在
岭南大学创办数学系。
1952年,院系调整后,至中山大学任教授。
1978年2月3日逝世于广州,享年8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自20世纪30年代起,姜立夫致力于圆素几何与球素几何研究,创造性地用矩阵方法改写并发展了圆素和球素
几何学,逐步整理出一套以二阶对称方阵为圆的坐标、以二阶赫迈特方阵为球的坐标的新方法。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1月,姜立夫培育了
陈省身、
江泽涵、刘晋年、
吴大任、
申又枨、
孙本旺等一大批数学名家,还是中国物理学大师
吴大猷、
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的大学数学老师。
在
南开大学数学系任教初期,姜立夫一个人承担了初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复变函数论、高等几何(包括n维几何)、微分几何等所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他还兼任理学院的公共数学课教师。
姜立夫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和岭南大学(现为中山大学)数学系,并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姜立夫出生在农村知识分子家庭,幼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
姜立夫出国留学前已经完婚,那是小时家人给他订的亲。婚后不久,妻子病故。姜立夫回到故乡时,成了“洋状元”,求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而他却一直没有再婚。后来在1935年10月与相识了二十多年的胡芷华女士(胡明复之妹)成婚。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姜伯驹继承父业,是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评价
姜立夫的一生,不波澜壮阔也不石破天惊,却为中国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事业鞠躬尽。(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张晓磊评)
姜立夫先生把一生奉献给祖国数学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对
南开大学数学学科的创立、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和意志值得后辈学人永续传扬。(时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评)
姜立夫先生在几十年中培养了众多卓越数学人才,为
南开区乃至中国数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
龙以明院士评)
他(姜立夫)一生淡泊名利,潜心数学教育和数学研究,得数学人尊重。(姜立夫先生长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姜伯驹评)
姜立夫是现代数学在中国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播种人之一,
南开大学数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南开大学评)
人物纪念
为纪念姜立夫先生,鼓励青年从事数学的学习和研究,由
陈省身先生、姜立夫先生家属、时任南开大学名誉校长
杨石先、南开数学学科教师和校友捐资,南开大学于1982年设立“姜立夫奖学金”,用于奖励数学系成绩优异的在校生。在姜立夫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在张文中、
周海冰等热心校友的鼎力支持下,姜立夫奖学金再次注资恢复。
1989年10月16日,
南开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日前夕,一座姜立夫半身铜像在学校数学楼二楼中厅落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