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陆学艺(1933年8月—2013年5月13日),男,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陆学艺的研究专长涵盖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等领域。他的学术成就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在社会学领域的贡献堪比费孝通。陆学艺于2013年5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陆学艺于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随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注于中国哲学的学习。在1962至1965年间,他在此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工作经历
陆学艺的职业生涯始于1965年,当时他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并逐步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自1978年起,他转向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担任重要职务,包括副所长和所长。他还曾兼任山东省陵县县委副书记,参与该县的体制改革研究。陆学艺在1983至1986年间,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至山东省陵县进行调查研究。1985年,他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1987年,他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在1988至1998年间担任该所所长。此外,陆学艺还在1998至2005年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起,陆学艺出任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同时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陆学艺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政治生涯
陆学艺曾在1993年和1998年分别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修正)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研究方向
陆学艺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三个方面。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和重点项目,如《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和《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并因此获得了多个国家和省级奖项。他还主持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北京社会建设研究”课题,完成了《北京社会建设60年》一书,该书现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成就
陆学艺在社会学和农村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包括《当代中国社会结构》《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书籍。他的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也颇受欢迎,如《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农业脑陷比较严峻的形势》等。陆学艺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对中原地区的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计划为体、市场为用”的体制在中国农村行不通,应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并提倡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改革”。
个人作品
陆学艺的主要著作包括《当代中国社会结构》《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陆学艺文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县级综合改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学》《21世纪的中国社会》《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追寻中国社会的自性:中国社会思想史论集》《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内发的村庄》(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学》(主编)、《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地调查》(主编)、《1992一199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之一)、《传统农业县的社会转型》(主编)、《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主编)、《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民告(1991一1995)》(主编之一)、《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合著)、《社会结构的变迁》(合著)、《光辉的历程》(合著)、《从贫穷到富裕一一晋江的现代之路》(主编之一)。他的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涵盖了《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农业脑陷比较严峻的形势》《当前农民已分化成八个阶层》《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与联产承包制》《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与当前存在的问题》《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等多个主题。
人物言论
陆学艺在其职业生涯中发表了众多有关和谐社会和中国社会结构的见解。他认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于调整社会结构,以实现资源与机会的公正配置。他强调,社会结构的调整应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劳动市场规范化以及中产阶层的培育。陆学艺还主张,社会建设应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包括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这一理念被视为中国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
基金会建立
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11月,旨在推动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公益组织。基金会的宗旨是推动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业务范围包括奖励社会学领域教学、科研优秀成果,资助社会学领域教育、学术研究、培训、调研、考察、出版等方面的公益活动。基金会设立了“社会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举办一次评选活动。2009年4月10日,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基金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基金会领导机构,李培林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社会影响
陆学艺的学术成就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认为,陆学艺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对社会学的发展和重建所做的贡献。陆学艺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代中国社会学学者中名列前茅,而且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方面的学术贡献也不逊色于老一辈学者费孝通。陆学艺还组织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包括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以及百乡村经济社会调查,这些研究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社会缅怀
陆学艺于2013年5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表达了对这位杰出学者的深切哀思。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政治生涯
研究方向
主要成就
个人作品
人物言论
基金会建立
社会影响
社会缅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