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翼(1911―1995),出生于
辽宁省辽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34年,由其恩师
夏康农教授推荐赴
北平市担任
中法大学助教。东北解放后,由北平来到
长春市,任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1994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赵汝翼是国内知名的生物学家。
1929年考入
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博物专修科,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55年,被推选为民盟
吉林省第一届省委委员。连任民盟吉林省第三、四、五届省委常委和民盟长春市委主任委员;连任民盟吉林省委第六、七、八届副主任委员;从1979年起,连续当选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常务委员;1990年,任民盟吉林省委代主任委员。1994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赵汝翼是国内知名的生物学家。早在
中法大学工作期间,他在无脊椎动物学专家陆鼎恒、贝类学专家
张玺、鲍鉴清和朱冼等学界名宿的指导下,潜心于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在无脊椎动物学、贝类学、组织学、胚胎学的专业基础、实验、实习技能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重大收获,在国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他撰写的学术论文《蚕卵单性发育与正常发育之比较》、《用盐酸进行蚕卵单性生殖的细胞学研究》,在生物界权威刊物《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相继发表后,引起了国内生物学界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赵汝翼进入了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在学术领域孜孜求索,建树颇多。在大连海滨无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时,开始致力于软体动物研究,陆续发表了《大连沿海的腹足类》、《大连沿海的瓣腮类》、《大连潮间带后腮类软体动物记录》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无脊椎动物学》、《大连沿海习见无脊椎动物》、《大连海底软体动物志》、《中国海滨无脊椎动物采集指南》等多部专著。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他在生物学界的学术地位。此外,赵汝翼还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相继出版了《自然辩证法浅说》、《在科学的征途上――中外科技史例选》、《自然、科学、辩证法》等专著。
赵汝翼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为新中国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49年4月,他来到了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当时,生物系教学楼里空空荡荡,实验室只有几件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标本更是少得可怜,资料室缺少图文表册。而最缺的是教学人员,有资格上课的教师都是
日本教授,上课还要有翻译,系主任也是日本人,全系只有两名中国助教。面对重重困难,赵汝翼毅然肩负起生物系建设的重任。他不仅主持制定全系的教学计划和确立生物系的发展方向,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他常常白天上课,晚上查阅资料,编写讲义;为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搜集整理标本;多次去野外考察,选定学生实习基地。在他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生物系很快发展成当时国内院校生物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成为
东北地区最大的的生物学研究基地。赵汝翼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作为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主要创始人,几十年来一直担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且甘为人梯,热心扶植人才,建立学术梯队。当年,曾有一位学生因家境十分贫困面临辍学,赵汝翼得知后,不顾自己供养八口之家的艰辛,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资助这位学生读完了大学。这位学生后来成了某名牌大学的教授、系主任。如今,赵汝翼培养的研究生,有的成为国内无脊椎动物学和贝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的出国深造。当年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助教,也成为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