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
清代贵州安平(今
平坝区)人。清代
乾隆著名学者、治水专家。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水利、诗文、教育等诸多方面。所著《
易笺》共八郑,为世人所称道,也是
贵州省唯一入选《
四库全书》的学术专著。
清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
举人,同年秋
进士。改
庶吉士。历任刑部河南司郎中,
顺德和
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扬道,大名道。为官清廉,悉心研究治河方略,以亲身体验著成《河干问答》一书,总结了历代治河经验,对后世治理
黄河、
淮河、运河有重要参考价值。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河道总督白钟山被弹劾,陈为之辨解,被革职发配新疆。到新疆后,他见当地无水井,乃亲自踏勘,掘地得泉,人民感其恩,取名"陈公井"。后遇赦归里,潜心治学。主讲贵山书院余年。
白云陈氏,其祖陈旺系江南
扬州府江都区人,明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战略决策时,随征南将军
傅友德大军入黔,后留居黔中,并以军功升授昭信校尉、平坝卫左所百户之职。
这一世袭军职传到第七代时,因陈氏家族男丁增加,“世袭以长”之军职族系,造成长男以下皆为屯民。而此时,当初行之有效的“屯田制”却发生了动摇,一些屯民家庭出现江河日下之势。面对这一现实,白云陈氏第八代的陈懿,毅然弃武从文,走科举发家之路,成为参加科考的陈氏第一人。之后,白云陈氏连续四代皆有人入仕,以“四世为令”而闻名乡里。时至
清代,第十三代陈恭锡参加
康熙已卯(公元1699年)科考授直隶丰润知县之后,其子陈法、陈徵,其嫡孙陈庆升及子陈若畴,相继登科。其中陈法、陈庆升父子还报捷南宫,钦点
庶吉士,授职检讨。这祖孙四人不仅延续了白云陈氏“四世为令”的门风,更创造了“祖孙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佳话。
在祖孙相继为令者中,翘楚者当属陈法。前明时期,平坝无一人中过
进士。清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陈法秋试报捷,入翰林院,改庶吉士,成平坝第一个进士。之后,任顺天府乡试和京都殿试考官。
雍正时,先后任
刑部郎中、
顺德和
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扬道、北京大名道等职。渠待人礼谦,性直德仁;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河道任上,亲见水患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悉心研究治河方略,著成《河干问答》一书,总结历朝历代治河经验,对后世治理
黄河、
淮河、运河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大名道时,
河道总督白钟山被弹劾,耿直的陈法向朝庭上疏为其辩冤,引咎自责,被革职发配新疆。服刑之期,见当地百姓吃水困难,乃亲自踏勘,掘地得泉,百姓感其恩,取名“陈公井”。后遇赦,正值
乾隆诏举经学,
大学士陈宏谋力荐陈法,但陈不愿仕途,适遭母丧,丁忧回黔,主讲于贵山书院,以渊博学识,培养地方人才。二十余年间,“凡教之法,贵于渐且久”,要求学生“自今以往,士其益务无怠于学”,因为教育是“敦行谊以为风俗”的根本,“育人才以备国家之用”的大业。
陈法为官,清正廉明,陈法为教,倾心尽力。主讲贵山书院的束修,全部捐助书院购书、津贴教师私课、补助贫寒学生等。其对贵州教育的贡献,清乾嘉时期即被学界肯定。
爱新觉罗·旻宁年,云贵总督阮元及
贵州省巡抚嵩溥、贵州布政使祁真、
按察使何金、学政
许乃普、
安顺市知府庆林等上疏题报并准陈法入祀贵州名宦乡贤。民国时期,又载入《贵州名贤像传》。
陈法一生著作颇丰,著有《
易笺》、《明辩录》、《醒心集》、《犹存集》、《敬和堂文集》、《内心斋诗稿》、《河干问答》等。渠还善书画,其书法造诣尤高,有画作《玩易图》等。现
贵州省博物馆存有手迹《监圣教序》和《塞外纪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