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位于
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
中国工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
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
昆明市,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
皎平渡镇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
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
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
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人教版语文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 长征》、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 长征》、西南师大版语文6年级下册第13课《毛泽东诗词两首》中的《七律·长征》和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毛泽东诗词二首》中的《七律·长征》出现了如下一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描写的就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巧渡金沙江时心情的愉悦。“金沙”和“大渡”代表了红军所渡过的“万水”。红军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都是长征途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在“水拍云崖暖”中,诗人赋予江水和峭壁以灵性,“桥横铁索寒”既是实景描写,更是突出表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之艰险。
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渡过
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
蒋介石欲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