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坊镇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下辖镇
良坊镇是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东北部,东邻永新县,南靠琴亭镇,西连坊楼镇,北接湖上乡,莲吉公路贯穿全境,镇政府驻富民村,面积120.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990人(2020年),均为汉族江右民系。下设24个行政村,为莲花县最大的农业乡镇。
历史沿革
良坊镇以原驻地良坊村而得名。良坊又称“梁上”,取山梁之上之意,概括了全境地貌的特征。1958年置庙前公社,1961年分置良坊、下布公社,1963年合为良坊公社,1968年改乡。1997年,面积66.2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良三、布口、邑田、白沙、心田、下布、良二、良一、高丘、井二、井一、泉水、歧下、黄源、垄上、言坑16个行政村。1999年撤乡设镇。2003年下坊乡并入。
附:下坊乡位于莲花县东北部,东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为河谷盆地和低丘。乡政府驻洞下,距县政府8千米。吉(安)莲(花)公路经此。1958年置下坊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洞丰、升堂、渐潭、白渡、清塘、南湾、下坊、汉上、梅洲、田心、泰恒、湾溪、冲头、汤渡、斜天、仁本、西谭、刘家18个行政村。2003年9月4日,撤销下坊乡,成建制划归良坊镇管辖(赣民字[2003]213号批复)。  
地理环境
地形
辖区山林面积12万余亩,耕地面积1813.86公顷。位于东经113°46′,北纬26°57′之间,良坊镇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2/3,平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1/3,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禾山余脉,主要植被为杉林,中西部地势比较平坦,主要为农业耕作区。
气候
良坊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明显,终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有利农业生产。年平均气温16-18℃,平均降雨量1500mm,平均日照1600小时,无霜期275天左右。  
自然资源
良坊镇山清水秀,民俗文化浓厚,矿产资源丰富。这里有山清水秀的冲头民族村,良坊民俗陈列馆,馆内设六个展厅,各种展品860余件,其中有560年前的刻板石碑,400年前的石水缸,200年前的古代雕花床等历史文物。矿产品种繁多,主要有无烟煤、碳酸钙,质地好、品位高、贮量广,硫矿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属,开采潜力大。水利资源丰富,水力发电站5座。 
行政区划
辖良坊村、布口村、新田村、白沙村、下布村、邑田村、歧下村、井一村、井二村、高丘村、泉水村、黄源村、冲头黎族村、白渡村、下坊村、湾溪村、斜天村、汤渡村、清塘村、泰垣村、南湾村、梅洲村、田心村、富民村等2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良坊村,距县城13千米。
邮编及各区域行政代码
[邮编]337112
[代码]360321103:
人口
2021年8月3日,莲花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良坊镇常住人口数为24990人。
政治
廉政建设
2008年以来,良坊镇“保廉工程”落到实处。一是明确责任。成立了“保廉工程”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纪委书记具体抓,各班子成员挂村联系1—2个支部和站所,支部与站所负责人同党委书记签订了责任状。二是细化任务。按照上级纪委的要求,逐项细化“保廉工程”的各项任务,力保24个行政村两委工作正常运转,完成“六个有,六个更加”的工作要求。三是推动工作。以实施“保廉工程”工作为契机,推动全镇工作的开展,邀请县审计对镇政府和24个行政村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全面推行村干部工资评议制度,推进政务、村务公开更加透明。  
经济
综述
2007年,七塘镇有企业、个体工商户429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固定资产投入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5元。
2011年,七塘镇财政总收入1824万元,比2010年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2万元,比2010年增长18.4%;人均财政收入530.2元,比2010年增长19.5%。 
2018年,七塘镇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个。
农业
2007年,七塘镇农业总产值3851万元。
2011年,七塘镇农业总产值6279.8万元,比2010年增长28.5%,农业增加值2134.5万元。七塘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七塘镇生产粮食11598吨,人均343.4千克,其中水稻7847吨,玉米1733吨。七塘镇主要经济作物以蔬菜、苗木为主。2011年,七塘镇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亩,蔬菜产量达5万吨,产值近8000万元;苗木基地面积2500余亩。 
工业
2007年,七塘镇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0亿元,利润5951万元。
2011年,七塘镇工业总产值为为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2亿元;以橡胶制品、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企业13家,产值3.3亿元;手工加工皮鞋企业86家,年产皮鞋600万双,产值3.3亿元。 
商贸
2011年末,七塘镇有商业网点398个,职工2850人。2011年,七塘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5.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2.5%。
社会
基础设施
该镇还大力兴修水利,完善乡村道路建设,着力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2004年前后,该镇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南塘水库、太冲水库等水利工程和覆盖井一、良坊等5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9400余亩农田旱涝保收。  
该镇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建设了长1000余米、宽30米的玉溪大道和占地1.3公顷的集贸市场,2005年镇政府实现整体搬迁,新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综合办公大楼,政府办公条件显著改善,服务功能日益完备,政府驻地新集镇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全县文明示范村镇和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兴建了有线电视站、修通村级水泥路150多公里,兴建了自来水厂,为30多个自然村接通了自来水,提前实现了“三通”,各项创建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2007-2008年间,良坊镇按照市、县两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立足本地实际,实行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随着“五改四化三通一推广”为内容的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好转,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2007年—2008年,8个试点村共出动劳动力近6千人次,动用机械车辆50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600方,拆迁面积7千平方米,新栽绿化带(树)2千余米,新建花池100余个,新建房屋51幢,粉刷房屋48幢,衬砌村内水沟2千余米,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二是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在市县帮扶单位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下,试点村内主、支道路硬化12280米,新建村文化活动大楼2幢,拟建1幢,新建篮球场3个,新建健身活动场所4个,宣传牌24个。这些公共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庭院环境逐渐好转。随着甲烷建设在该镇逐步推广,改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带动了群众改厕、改栏、改院的全面开展,试点自然村共建化粪池320个,养殖小区1处,完成改水350户达100%以上,使庭院环境更加清新健康,三格式水冲厕所、卫生间、花花草草等城市元素已经进入百姓家,庭院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四是群众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改变思想,随着村庄环境的不断整洁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新建垃圾池10个,专用垃圾桶68只,生产用具摆放整齐有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形成了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群众对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
五是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在各项整治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起早贪黑,义务劳动,不讲报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群关系更加稳固,进一步增强了基础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方言
良坊镇的方言,一般认为是莲花话(属赣语吉茶片-永新县小片),腔调属于西腔。   这种腔调以琴亭镇腔调为代表,分布于县内的琴亭、升坊、三板桥、神泉、良坊、南岭等乡镇的全部和荷塘乡的大部分地区。
对于砻西腔来说,一般以距说上西腔乡镇的远近分三个层次,而良坊一带受上西腔影响是较大的。  
文化
良坊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该地垄上村便有共产党的特支组织,管辖范围延伸到永新、安福二县边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垄上惨遭反动派五次残酷的烧杀抢掠,贫瘠的山村,几成废墟。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支援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使垄上的面貌焕然一新,蒸蒸日上。
据史料记载,良坊高丘村后有古迹义冈营,营沟旧址尚存。良坊附近还有隐居寺、玉虚宫等不少古迹。明朝河南光山县教谕贺守约为了附庸风雅,把风景较好的地方概括为良坊八景,并亲题七律一首,每名一景,连而缀成。清同治年间岁进士贺恢,系下布村人,曾在光绪十一年修过一部《莲花厅志》。
长征干部、原镇江军区司令员贺国华故里在下布村。乡驻地东面有石廊洞,南面有达本寺,寺旁有一株古罗汉松,相传为元释惟则手植,曾干枯数年,1983年开始转青复活,苍翠挺拔。1933年5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在清塘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今田古老、沉塘沿、郭家里一带重创敌六十三师陈光中部,缴枪二百支,俘敌一百余人。为红八军成立以来旗开得胜的第一次胜仗,5月6日九度冲大捷威慑敌胆的先声。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曾于5月4通令表扬。 农民山歌手郭龙桂系留天村人,著有《毛主席的光辉永远亮》诗集行世。长征干部金林系清塘村人,曾任武汉军区农场党委书记;江子炎系洞下人,曾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6-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形
气候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
政治
廉政建设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贸
社会
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
方言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