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午炮(Chinese: 怡和午炮,英文:The Jardine Noonday Gun),位于香港铜锣湾区避风塘的岸边,是
怡和洋行所有的一座炮台。午炮每天中午12时鸣放礼炮,因此得名怡和午炮。鸣炮前需摇铃8响,这一传统源自东角时期的怡和总写字楼及仓库,用以表示上午工作时段结束。除了每日的午炮鸣放外,每年
除夕前夕最后一分钟还要加放炮,称为“子夜鸣炮”,以迎接新年。 怡和午炮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市民与侨民每年庆祝元旦前夕
倒数的地点,也是1997年后
铜锣湾唯一的倒数旺地。此外,怡和午炮还是香港的一个特色旅游景点。自1989年起,香港公益金已筹得超过500万港元善款,用于捐赠者安排鸣放礼炮。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子夜礼炮并非由
苏格兰王国的
爱丁堡城堡传入,而是源自香港的怡和午炮。每年新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都会有
风笛演奏《
友谊万岁》以送走旧岁,而怡和午炮则是香港市民与侨民庆祝元旦前夕的倒数地点。
1841年,
怡和洋行从港英政府购得东角岸边土地,兴建渣甸货仓,并设有货运码头,作为起卸货船上货物的 用途。为对付海盗,怡和洋行便于该处设立一座炮台。而每有大班抵港或离港,都会鸣放礼炮以示礼意。
到了1850年代的某一日,怡和洋行的总经理罗拔渣甸爵士刚从
英国回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员工便鸣放代表最高敬意的21响礼炮。然而,此举引起了英军不满,认为
怡和洋行只是商行,无权鸣放礼炮。怡和洋行为表歉意,便负责于每日中午12时鸣放礼炮报时,以作自我惩罚。当时的礼炮长3呎,炮声遍及
维多利亚港的两岸。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将
大炮夺去,至今下落不明。1945年香港重光后,
英国皇家海军向
怡和洋行送赠一门可发射6磅重炮弹之大炮,使怡和午炮的传统能够延续。1947年7月1日,怡和午炮恢复正常运作。1961年有附近居民投诉午炮炮声过响,水警收去原有
大炮,代以一门发射3磅重炮弹之
速射炮,该炮一直沿用至今。
乘搭
港铁到达
铜锣湾站D1出口(或乘搭其他交通工具到铜锣湾),然后步行到告士打道怡东酒店的地下停车场入口,循着楼梯向下步行往停车场转右即看见行人隧道,即可抵达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