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镇,隶属于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地处陇川县中部,东靠
勐约乡,南依陇把镇和
景罕镇,西邻
户撒阿昌族乡,北连
清平乡,镇人民政府距陇川县城24.6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04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处陇川县中部,东靠约乡,南依陇把镇和景罕镇,西邻户撒阿昌族乡,北连清平乡,镇人民政府距陇川县城24.6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0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城子镇地处陇川坝北部,地势东西两面高,南北两面低,呈“两山一坝一河”的地貌。境内最高点邦瓦仙鹅抱蛋山位于巴达村,海拔2320米;最低点近引寨位于撒定村,海拔954米。
气候
城子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9℃,1月平均气温12.3℃,极端最低气温-2.9℃(1983年1月6日);7月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35℃(1960年5月9日),最低月均气温为11.3℃(198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4℃(2007年8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3℃,最大日较差23.4℃(1988年4月17日),生长期年平均270天,无霜期年平均292天,最长达329天,最短为27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16小时,年总辐射141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31天(一般为2月1日至12月24日),年平均降水量156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6—10月,8月最多。
水文
城子镇境内河道属
瑞丽江流域,流域面积55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近
引河、
南宛河、芒棒河、南伞河、南田河、弄坎河等9条。河流总长度97.8千米,河网密度1.8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418万立方米,年排涝量270万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330万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南宛,,河,从东北向西南流经境内巴达、城子、撒定3个村民委员会,长22千米,流域面积58.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3.3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城子镇主要灾害有地震、冰雹、干旱、洪涝、风灾等。干旱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4—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4月,受灾农作物1.3万亩,造成43个村寨人畜饮水困难,死亡大小牲畜3800多头(只),直接经济损失1980多万元。
历史沿革
明清为世袭陇川宣抚使司衙门所在地,1932年后曾称文凤镇,1952年3月成立城子区,1955年1月改镇,1969年改称红旗公社。1984年复置城子镇,从城子公社划出4个小乡建立姐乌区。1988年姐乌区改为姐乌乡。城子镇位于
陇川县中部,是一个老县城。解放前此地为历史上的陇川宣抚司驻地。解放后1953年成立区政府,1969年称公社,1984年4月该公社为姐乌区和
城关镇两个行政管理机构,1988年称为城子镇至今。1997年为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经县委,县政府决策决定县城搬迁至章风。
行政区划
1997年,城子镇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1.1万,其中
傣族2288人,
景颇族1988人,
阿昌族266人,辖城子街道、城子农村、新寨农村3个行政村;姐乌乡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0.5万,少数民族占56.16%,其中傣族1606人,景颇族1357人,辖姐乌、磨水、扎多3个行政村。
1998年4月29日,民政部【民行批11号】批复:同意将
陇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子镇迁至
章凤镇(1998年3月20日实施)。2002年,将原邦瓦乡的曼冒、巴达2村划归城子镇。2003年,面积106.5平方千米,人口15308人,其中农业人口10405人,辖1个社区、4个行政村,12个居民小区、41个村民小组。2005年,将原姐乌乡行政区域和原赛号乡撒定村委会划归城子镇管辖。
自然资源
城子镇位于
东京97°52′30″至98°00′00″,北纬24°17′30″至24°27′30″。最高海拔1989米,最低海拔954米,东靠
勐约乡,南连景旱镇,西邻户撒乡,北接清平乡。隶属于
陇川县,距离县城32公里,国地面积189.11平方公里,海拔950米,年平均气温16.8℃,适合种植各种
亚热带作物。全镇耕地面积43056.00亩,林地16045.00亩,森林覆盖率达23%,人均耕地0.26亩,共有经济林果地4324.00亩。拥有陇川县最大的麻栗坝蓄水工程,目前正在修建当中。
经济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95万元,人均纯收入1580元。播种大小春粮食作物面积29466亩,粮食总产9879吨;冬季农业开发总面积7799亩,其中,马铃薯面积5437亩,农业总产8110吨,产值770万元;
甘蔗41187亩,农业总产212141吨,工业总产196700吨,实现产值4370万元。经济林果面积3943亩,其中:
西南桦1720亩,
麻竹2223亩,有
黄牛存栏1358头,
水牛3167头,黄山羊1335头。
相关数据
全镇有农户4366户,共22463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18300人,劳动力13421人。2008年全镇经济总收入725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4.00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畜牧业收入为主。
特色产业
城子镇的主要产业为马铃薯、
甘蔗,主要销售于子弟薯片有限公司及
云南省英茂糖业有限公司景旱糖厂分公司,有无完善的销售渠道,200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6027.00亩,马铃薯主产业全镇销售总收入575.00万元,占种植业经济总收入12%。
城子镇目前正在发展马铃薯、水牛牛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马铃薯、水牛牛奶产业。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6月,
陇川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城子镇常住人口为21430人。
民族
社会
乡镇成绩
城子镇冬季马铃薯产业仍健步发展
城子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优越的气候环境为城子镇发展冬季马铃薯提供了丰厚的条件,为城子镇发展“一乡一品”提供了有力保障。历年来在城子镇党委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在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城子镇冬季马铃薯产业仍然是如火如荼的发展着,为城子镇的农民找到了一条好的致富路。2006年城子镇种植冬季马铃薯达6027亩,为百姓创收575.00万元,农民生活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并在城子镇成立了马铃薯协会,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生产出来的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
陇川县经济的一大亮点。
奶牛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镇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证明了在党的领导下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
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以来,按照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
陇把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40.77万元。(1)、曼帽村委会投资75.00万元用于上寨坝修建文化活动室及晒场,(2)、新寨村委会投资40.00万元用于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3)、磨水村委会投资20.00万元用于修建磨水村委会的文化活动室,(4)、巴达村委会投资80.00万元用于新建巴达上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及晒场。(5)、姐乌村委会投资25.77万元用于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
相关问题
城子镇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乡村道路、路灯、村内排水沟渠建设问题;
(2)农用拖拉机载客的履禁不止;
(3)仍然有村民存在饮水困难;
(4)无准确的信息通道。
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马铃薯是城子镇在“一乡一品”中成为一中特色,继续保持和发展亟更好的发展是城子镇、城子镇农民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把马铃薯产业搞好搞壮大城子镇人民有信心,2007年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村委会的带动下,马铃薯产业一定会大展宏图。
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
马铃薯方面;稳定市场的前提下,在生产种植上,淘汰劣质品种,先进优良品种;提高种植生产水平,引进更多的收购商,增强激励机制。
畜牧养殖方面;
奶牛是城子镇的又一大特色,在城子镇发展庭院式经济中起着一个“亮点”的作用.
基础设施
1047户还在饮用井水,56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3910户通电,152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121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8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934户。
城子镇的道路为泊油路面,主干道为硬化的泊油路面。全镇共有313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134户;装有
太阳能农户383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4540.00亩,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000.00亩,人均拥有高稳产农田面积0.60亩。
社会保障
至2008年底全镇享受低保人数989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3596户,共计14996人,参合率90.29%。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各村委会卫生所和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2000.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0人,城子镇卫生院距离城子镇有1公里,各村委会都建有公厕,所占比重63.94%。
文化教育
城子镇共建有村小学10所(城子一小、城子二小、永幸小学、姐乌小学、撒定小学、巴达小学、新寨小学等);乡镇中学2所(陇川二中、姐乌中学)校舍建筑面积20200.00平方米,拥有教师230人。入学率达99.5%;中学生人数724人。入学率达96.5%。
城子镇建有文化活动室16、业余文娱宣传队10个,有景颇乐队一支,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文化
地名由来
城子镇
明朝曾在此建“景永城”,俗称“城子”,后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得名。
“目脑纵歌”,意为“大家来唱歌跳舞”,是景颇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歌舞盛会。相传在久远的年代,只有
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脑纵歌。景颇族的祖先宁官娃天资聪颖,决定将目脑纵歌移植人间,并在祖宗山脚划出一块平坦开阔的坝地。举行了人间第一次目脑盛会。这个盛会给乡亲们带来了欢乐,迎来了人畜兴旺,
五谷丰登。从此,景颇人为了纪念祖先宁官娃和祈求平安幸福,每年初春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行一次盛会。正月十五日,早霞映红了景颇山,目脑场已是红旗飞扬,人流熙攘。四根高约20米的目脑矗立场地中央。柱上绘有各种彩色的传统图案,如路线图、大刀、正三角形等,以象征吉祥、幸福、团结、勇敢。10时许,节日开始,礼炮、
光亚、(钅芒)锣、短笛齐鸣,人们兴高采烈地相互敬酒、交换礼物。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插有孔雀、
红原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带领队伍绕场地一周,向目脑柱作前后左右礼拜,表示朝拜祖先和祈求平安与风调雨顺之意。舞池中,妇女手持彩帕、彩扇、花伞,身着盛装,衬托出
景颇族妇女热情、活泼的性格。轻盈的舞姿又显示出她们的骄美。小伙子头戴英雄结,肩挎银饰彩包,手持钢刀,那剽悍的英姿,娇健的舞步,显露出他们的英武与坚强。整齐的队伍在“脑双”(领舞人)的带领下,按照目脑柱上的花纹线路盘来复去,仿游龙一般。
傣族的泼水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远古时,有个天神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残害人间百姓,为所欲为,但人们都没有办法来战胜他。他的7个美丽善良的女儿看到父亲胡作非为,就决定大义灭亲,为百姓除害造福。她们想尽办法,终于探听到父亲的生死秘决:刀砍、火烧、箭射什么都不怕,只怕用自己的头发勒脖子。一天,在父亲熟睡时,7位姑娘悄悄拔下父亲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心弦弓)对准父亲的脖子,只见父亲的脖子突然断了。可是头颅一落地就燃起了邪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一位姑娘急得赶快拾起头颅抱在怀中。头颅一离开地面,火就熄了。为了不让邪火给百姓带来灾害,7位姑娘就一直轮流抱着父亲的头颅。每到轮换时,6位姑娘就用清水泼在抱头颅的姑娘身上,以冲洗掉血污恶臭。
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7位姑娘,傣家人一代又一代把泼水作为传统继承下来,以泼水消灾除难,以泼水祈求吉祥幸福。
地方特产
城子镇名优特农产品有马铃薯、大米、
甘蔗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枇杷、甘蔗等。
交通
2011年末,城子镇县乡设公路6条,总长度129千米。乡村公路通达率100%,客运停靠点9个,日客运量1726人次,日货运吞吐量4944吨,镇区道路总长度40千米;道路铺装面积45万平方米;城市桥梁1座,总长度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