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崎传(第2版)》描写了“工矿泰斗”孙越崎从一个山村少年成长成为著名实业家,最后担任
国民政府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以后的经历。突出了他对煤炭、石油方面的贡献,详细介绍了他怎样抓管理,办事业。之中穿插了他和中国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国共两党要人的来往。史料翔实,人物生动,文字流畅。
孙越崎传最新章节试读:“
北洋政府”二字本是我国旧时对
北方地区的统称。
清朝设过北洋大臣住在
天津市专办洋务。民国初年又有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弄得“北洋”二字名声不大好听。不过在
孙越崎的记忆之中,北洋大学堂却是“桃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北洋大学的创办是在
中日甲午战争后一年,那时清政府中的改良派感到中国虚弱,欲学西方,所以在大办洋务的同时,又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盛宣怀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时机,在大力举办以工商业为主的洋务事业,“
轮船、电报、矿务、交通”等实业的同时,还创办了附属于这些企业的带有学堂性质的“训练班”,并明确提出创办正规的“商船学堂”和“矿务学堂”等。1895年秋天,他终于创办了“
北洋政府大学堂”。开始,北洋大学堂设在
光绪十一年所建的“博文书院”里。校内设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各一所。这里的二等就有预科的性质。盛宣怀创办北洋大学堂的过程之中,订过两条规矩,其一是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不许中途他鹜。其二是学习专门科学技术,语言文字不过是工具。北洋大学的教学主要是由美国人担任。聘任的很多教师都是
美国国内的知名学者,他们在北洋大学的工资比他们在国内还要高。这些外籍教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所以
北洋政府大学毕业的学生质量很高,当时美国和
欧洲各国大学的研究院都有明文规定,免试接收北洋学生入院读硕士学位。那时有志学工科的青年都以能入北洋大学为荣。民国初年,北方青年尚以仕途为重,所以北洋大学录取的学生大多数是南方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