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祥,男,生于1966年2月,教授,博士,森林生态学科点博士生导师。现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担任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
秦岭森林生态站”副站长;学校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担任全国森林防火暨森林消防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种苗协会副理事。
教学成就
共承担完成 本、专科“城市园林植物生态”、 “森林经营”、 “
森林火灾与管理”、 “环境保护学”、“林学概论”、“林火生态”等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实习任务;
承担完成硕士研究生“应用生态学”、“高级森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指导3名硕士研究生;
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森林火灾与管理》,2005年由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副主编教材《GIS与GPS导论》,2004.0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10月, “林学专业骨干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
二等奖。
科研成就
主持科研、推广项目5项;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6篇;副主编撰写研究成果专著《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2部。获2000年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
三等奖一项;参加完成的林业部重点项目“陕西秦岭火地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机理的定位研究”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验收委员会认定为成果,“秦岭中山地带主要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及稳定性机理”获2006年
梁希林业科学三等奖;第二负责人完成的科技部重点项目“
西北退耕还林还牧及调整农业结构战略研究” (K2000-05-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可行性基础研究”(30170539)于2004.12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委员会鉴定,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二负责人完成的
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02- N-04),于2007.1月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应用生态学学报》、《
林业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
副主编研究成果专著《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2005.03,科学出版社出版;
参加完成的“
陕西省经济林木
菌根研究”成果,获200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
主要成果
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土壤状况、植被特征及分布规律,当地人口数量、质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植被的变化过程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目前退耕还林还草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是根据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分、生物等因素及其组合特征,对该区的植被进行了区划,把复杂多样的西北地区的植被分为5个植被区域,13个植被地带,25个植被区,58个植被小区。并对58个植被小区的植被类型、结构和植被分布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为
西北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比较系统的背景资料;其次是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功能单元的概念,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归纳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植被建设的16种模式,对各种模式适合的地域、植被恢复采取的方法及重建植被应用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等进行了论述,以期指导和促进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进程;第三是根据西北地区在退耕还林(草)中对粮食、生活能源、农民收入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构建了不同水平因素下退耕还林(草)还草的技术、粮食、能源和
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得出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还草需求的国家粮食补助及其农村能源建设的量化结论。
2.秦岭中山地带主要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及稳定性机理
(1)根据秦岭林区现存次生
桦木林多呈块状分布的实际,用相异性系数等级聚类法研究了桦木群落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结构、更新特点及其稳定性。
(2)依据数量分类、群落排序方法,对秦岭林区次生锐齿栎林进行了群落类型划分,分析了该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更新动态。
(3)在
秦岭林区,
巴山冷杉是寒温性针叶林群落的主要类型。针对由于采伐干扰,群落处于消退状态,原始林日趋减少的问题,对巴山冷杉群落演替动态、稳定性及恢复途径进行了研究。
(4)主伐后天然更新的主要次生林—
华山松群落的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华山松
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更新动态。
科研项目
1、饲料灌木型
滨藜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引进,“948”国际引进,农业部,2003-2006
2、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延安市试验点的研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专题,中国林科院,2002-2005
3、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近自然重构技术体系引进,“948”国际引进,国家林业局,2005—2008
4、日元贷款—
陕西省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监测项目,监测专项,
陕西省林业厅,2003-2012
5、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及林草植被自我维持机制研究,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2008
学术交流
2006年3月,在
河南省济源市与中国林科院交流碳汇观测设施建设情况;
2007年4月,在北京参加中国森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学术研讨会;
2006年7月、2007年9月,与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林业与资源管理学院 Reinhard Mosandl教授为组长的德国学术访问团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术交流,Mosandl教授作了题为“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与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学术报告。双方就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近自然重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Mosandl教授一行在
秦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示范区进行现场考察。
2007年5月11日~15日,与国际林联副主席、国际著名林业可持续经营专家、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Dr.John Innes教授交流。Dr.John Innes教授作了“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Forest
管理学 and Fores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Forestry”(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动态、森林认证体系及其对
中林集团的影响)”的学术报告。并到
秦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进行参观考察,就可持续经营技术方面进行了交流。
2008年2月—3月,作为国家林业局系统专家,负责完成对
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计算和评估,为我国林业发展对减少CO2排放量问题的阐述提供了依据。
2008年10月,与
慕尼黑工业大学Reinhard Mosandl教授等在
西安市就双方共同申请德国Robert
博世公司 Foundation项目开展充分讨论,申请项目已获德方批准。
2008年10月,邀请
加拿大首席科学家 (Canada Research Chair)-联邦政府荣誉职位,
魁北克大学终身教授和McGill大学兼职教授及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彭长辉来校访问,就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达成意向。
社会职务
王得祥担任的社会职务有: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林学会森林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种苗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