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研究总院(Central Iron \u0026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又名
中国钢研,是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
钢铁研究总院创建于1952年,原为冶金行业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研发机构。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属于
全民所有制企业。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2012年5月30日,中国钢研重组钢铁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
据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2月,
中国钢研设立了19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25个省级中心以及8个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钢研有
两院院士12人,
何梁何利基金奖科技创新奖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全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46人,高级职称获得者超过千人,政府特殊津贴375人。公司目前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四千余人。设立研究生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科研流动站,有2个
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钢研拥有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包括国家级奖励29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15项,授权专利2400余项,软件
著作权登记292项。
历史沿革
1952年11月,钢铁研究总院创建,初期为“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
1955年1月,“钢铁工业试验所”更名为“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
1958年1月,“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
1973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由建筑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部分单位和北京冶金仪表厂合并组建“冶金自动化研究所”。
1979年1月,“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定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1988年9月,“冶金自动化研究所”更名“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
1999年7月,“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0年3月和5月分别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为企业法人,定名为“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4年10月,“钢铁研究总院”被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登记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6年7月,“钢铁研究总院”被科技部、国资委和
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授予首批103家
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
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
中国钢研,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2007年1月18日,联合重组后的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
2007年1月31日,为继续保留、使用和发扬“钢铁研究总院”这一知名品牌,由原钢铁研究总院的全资子公司北京钢研新锐新技术开发公司更名,并将中国钢研
集团公司下属的研究所机构和国家级研究中心整合组成“钢铁研究总院”。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10月,钢铁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有从业人员 6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
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25人。
钢铁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81余人,占从业人员的74.7%。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人员79人,享受教授级高级职称待遇的人员66人,中级职称人员82人,技能人才31人。具有
博士研究生学历的9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96人,具有
大学本科学历的106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
干勇(专职)、
李正邦(专职)、
王崇愚(专职)、
殷瑞钰(专职)、
翁宇庆(专职) 、
李卫(专职)
组织体系
• 综述
钢铁研究总院作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研发平台,下设9家二级单位,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中心4个,国家级基地2个。(备注:实际情况以官网公布的信息为准)
• 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4个):综合办公室、科技运营部、财务部、
人力资源与党务部
• 控股公司
• 托管单位
托管单位(5个):高温所、测试所、安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自动化院研发中心、新冶工程技术中心
• 科研平台
研究机构(9个):科技信息与战略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
特殊钢研究所、工程用钢研究所、焊接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冶金工艺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舟山海洋腐蚀研究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连铸技术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非晶微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材料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混合流程工业自动系统及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钢铁流程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制造流程优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
金属材料涂镀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中心(3个):冶金自动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级基地(2个):国家冶金精细品种工业性试验基地、
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作为中国冶金新材料的研发基地,钢铁研究总院承担了中国85%以上关键冶金新材料的研制任务,为“两弹一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
神舟飞船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研制生产了大量的关键材料,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9年至2016年,钢铁研究总院所属研究机构及国家级研究中心先后在
材料科学、冶金工艺与工程、分析测试等领域共取得了4000余项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奖励5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0项、授权专利240项(50%以上为发明专利)。承担了50%以上冶金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和重大前沿技术的开发任务。
期刊成果
《钢铁研究学报》原名《钢铁研究总院学报》,该刊创刊于1981年,后于1989年改为现名。《钢铁研究学报》是由
中国钢研主办的冶金类学术性刊物。1991年,《钢铁研究学报》成为首批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的345种期刊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7个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或检索数据库收录该刊。自1981创刊以来多次在全国和冶金行业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连续被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于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
• 《钢铁》
《
钢铁》杂志创刊于1954年,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主管,
中国金属学会、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国内外
公开发行。
2001年10月《钢铁》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创建的“中国期刊方阵”,名列“双百”第74名;根据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
核心期刊目录》上公布的信息表明,自1992年起,《钢铁》一直被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并且在入选的23种冶金工业类学科的核心期刊中排名前三;《钢铁》还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
Scopus收录;2013年、2015年《
钢铁》连续两期入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第三期、第四期)。2012—2014年,《钢铁》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
学术期刊”。2015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钢铁》核心
影响因子为0.642,扩刊影响因子为0.863。
经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钢铁》由《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钢铁》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据中国科技信息所和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统计分析,《
钢铁》已被国际公认的综合性工程检索刊物化学文摘《CA》列为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之一。
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俄罗斯的文献杂志等也都收录了《钢铁》的文章。
• 《冶金自动化》
《
冶金自动化》是原国家科委批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主办,冶金行业(包括钢铁和
有色金属)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动化技术应用科技期刊,创刊于1976年,为双月刊。
《冶金自动化》在中国国内自动化领域已成为一种有较大影响、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期刊,同时在国际上亦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
英国《科学文摘》INSPEC、
俄罗斯《文摘杂志》(AJ)、
美国《
CSA》(CSA)、
波兰《哥白尼索引》(CI)数据库收录期刊等。曾连续(两年一届)被评为冶金行业优秀科技期刊,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二等奖(1997年),冶金科技期刊
一等奖(1996~1997年度、1998~1999年度、2001~200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1年),第二届、第三届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3年,2005年)。
• 《冶金分析》
《冶金分析》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
中国金属学会主办。《
冶金分析》1981年创刊,2007年起改为月刊。据2015年版《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2014年度
影响因子为1.033,在“冶金工程技术”类期刊中名列第1。《冶金分析》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核心库期刊、
美国“CA”千种表中我国化工类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为SCOPUS数据库(自2009)、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所收录。
• 《轧钢》
《轧钢》杂志是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
中国钢研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轧钢专业技术刊物,创刊于1984年,曾多次获冶金部优秀期刊奖,1991年被原冶金工业部确定为冶金冶金行业五个重点期刊之一。《轧钢》杂志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科技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多个重点数据库收录。
《中国冶金》是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中国金属学会和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学会会刊和冶金行业综合类科技期刊,创刊于1991年,现为月刊。《中国冶金》已正式入选“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冶金》被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和
检索系统收录情况: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知网入网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ASPT《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连铸》
《连铸》杂志由
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创刊于1982年,原名为《连铸通讯》,1989年改为现名。1993年获得中国标准刊号,由内部赠送改为
公开发行。《连铸》属于技术类刊物,以报道连铸生产第一线研究内容为主。
《粉末冶金工业》系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钢协粉末冶金分会、中国机协粉末冶金分会主办的冶金、金属学类科技性双月刊。《粉末冶金工业》创刊于1991年。《粉末冶金工业》已成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并被
美国“
化学文摘”(CA)和
英国“金属粉末报告”(MPR)定期收录摘发。
• 《物理测试》
《
物理测试》杂志创刊于1983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主办,依托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是一本全国发行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刊物,为双月刊。
《物理测试》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入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编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编期刊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入编期刊。
《工业计量》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计量协会委托承办,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我国工业计量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它融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为一体,涵容计控一体化、工控自动化和质量标准化。《工业计量》是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选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生教育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后,钢铁研究总院是首批招收研究生和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科研院所之一。1982年8月院成立研究生部,全面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工作。
1985年钢铁研究总院被全国
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并招收了中国第一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后。钢铁研究总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11月钢铁研究总院官网显示,钢铁研究总院有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79人。截至2014年9月,钢铁研究总院共招收硕士生741名,博士生658名,博士后130名。
钢铁研究总院培养的博士生马鸣图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钢铁研究总院培养的博士生
尚家香的
学位论文“金属界面复合体电子结构和能量学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来源与意义:
中国钢研视觉标志
标志由英文“A/M/T”有机组合而成。是集团旗下主要的领域和业务单元的简称和缩写。
代表领先、创新,同时也是众多下属单位和业务领域A字头的摄取。包括AT\u0026M
安泰天龙、Arim自动化院、Aritime
金自天正、Analysis分析测试、
合金合金等。“M”代表着中国钢研主营业务领域-材料与冶金。“T”代表了技术,中国钢研是
科技型企业,以科技报国为使命。
笔画的流畅圆弧设计代表了
中国钢研高屋建瓴的气度和兼容并蓄的胸怀,寓意在中国钢研的大家庭中,各所属企业携手共进、蓬勃发展。
院所精神
求实、创新、诚信、高效
求实、创新、诚信、高效是钢研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是全体员工共同的道德追求。中国钢研坚持求真务实,力戒
形式主义,鼓励大胆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在
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和员工讲求诚实守信,注重高效运营、绩效争先,努力创造卓越的业绩。
社会责任
钢铁研究总院长年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参加公益慈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先后为2008年汶川灾区重建、2010年
中国西南地区抗旱救灾、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3年钢研总院发起为
顺义区“清红蓝打工子弟小学”捐助早午餐志愿活动。钢研总院与社区、驻区武警部队官兵长期保持着共建友好关系,每年“八一”文艺汇演、看望驻守武警、为社区提供便民服务。
所获荣誉
2017年11月,钢铁研究总院获得中央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发展历程.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4-02-29
历史沿革.www.cisri.com.2020-01-07
科研条件.www.cisri-rc.com.2020-01-07
科研成就.www.cisri-rc.com.2020-01-07
文化传统.www.cisri-rc.com.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