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烽火》(又名《大空战》)是一部1994年出品的抗日空战题材电视剧,共15集,由
冯小宁编导。该剧以抗战时期的1944年为背景,讲述了一次惨烈战斗中的国军上尉薛又方身负重伤,被送进医院的故事。主要演员包括
濮存昕、
何政军、
黄磊、
刘威、
孙淳等。该剧于1994年首次播出。
剧情简介
以抗战时期的1944年为背景,在一次惨烈战斗中,国军上尉薛又方身负重伤被送进医院,在这里,他遇到杜景萱——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她带着弟弟逃难来到这里,在教堂栖身,没有父母这一现实让她迅速成熟起来,她用谎言和冷漠保护着自己。面对终日
昏迷的薛又方,杜景萱心中的少女情怀渐渐苏醒,她被薛又方吸引,开始对上尉悉心照料,她和护士秀兰抢着照顾薛又方,虽然她的作用和添乱相去不远。她用谎言对待所有人,欺骗敦厚的秀兰和不知就里的薛又方,因此遭到玛丽亚嬷嬷的惩罚。杜景萱所做的一切,薛又方并不知道,等他从昏迷中醒来,只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突然出现在生活里,
刁钻古怪楚楚可怜,让人哭笑得不得。鬼子说来就来,薛又方即将回到前线,杜景萱虽然不快,但是怎么能够阻止,兵荒马乱的时刻,薛又方和杜景萱留下一张合影……
音乐原声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在当代电视剧编导中,
冯小宁是相当具有独创精神的一位。这不单是因为他选材和视角的独特(在《
病毒·金牌·星期天》、《
大气层消失》中体现得更为鲜明),也不是因为他常常身兼数职,更主要的是他信奉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原则。他较少关注琐屑的小事,偏爱绚丽多彩和激动人心的故事,追求气魄宏大的格调,用浓墨重彩渲染感情的急风骤雨。他所关注的也主要不是个人的内心生活,人的心灵深处的秘密,而是对民族历史与命运的思考。他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完全全地注入到作品中,对思想和原则的关心往往超过了人物和故事。他和流行的市民情调格格不入,以致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感和孤傲介之气。
英雄主义是响彻在
冯小宁几乎所有作品中的主旋律。这不是时下作品中常见的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英雄主义,而是直抒胸臆的自我表白。血与火,爱与恨,理想与激情的澎湃使他的作品充满动势,主宰着人物的精神生活,给观众以向上的力量。时下作品中大多尽量避免主人公的豪言壮语,似乎一有豪言壮语就不真实可信。冯小宁不避讳豪言壮语,而事实证明,豪言壮语同样可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关键在于这些豪言壮语是不是与人物性格吻合,是不是用心写出来的,是不是用心说出来的。
他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颇不以为然。“随着时代的前进,‘英雄’的价值标准也会不断改变,这是必然。但那个时代无数人为了民族强盛而付出了生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价值观的改变而否定他们在历史上的价值。”(《〈北洋水师〉编剧与导演阐述》)在
冯小宁看来,经过淘洗、浓缩的历史,其崇高和严峻显然高于平庸、琐屑的日常生活,选择历史也就等于选择理想。“我们未必是历史的英雄,而他们已经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已用行为证实了自己,而我们还没有行为证实什么。虽然有些‘我们’好像显得比他们聪明似的。”(同上)
在选材上,他着眼于历史上风云激荡、多灾多难的时期。这样的时期最容易激发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从1840年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不断的丧权辱国,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掠夺,而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却只有任人宰割。当人们想到祖国时,首先想到的是痛苦和屈辱。抗日战争是对这一屈辱的历史性总结。全国人民第一次团结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但是,就在他们为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时,也始终抹不掉对于自己民族落后的痛感和屈辱感。他们所迸发出的歌颂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就常常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另一个独特之处是
冯小宁对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关系的思考。现代战争题材作品所表现的大多是战争背景下个人的命运,而
冯小宁作品中的主角是民族的命运。
他不看重优美和谐,他的作品不是根据情节的发展,而是根据是激情的爆发来结构,至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只是生活中激情爆发的酝酿和插曲,是一个能量积聚过程。他笔下的人物首先都负担着某种社会使命。在表现大自然方面,他多选取高山大海、长河落日,像《长天烽火》中黄河源头的壮丽景观,飞流轰鸣,泡沫翻腾,挟着巨大的力量奔腾而下,此时,一群无路请缨的热血青年齐刷刷地跪下,抒发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自然景物与人物的感情溶为一体,人的灵魂被拓展了,升华了。看到这里,凡是能从
黄河联想起中华民族历史的人,都不能不为之肃然动容。再如:嫂子在敌机轰炸机场、汉奸不许迎战、中国空军危在旦夕时,毅然升起令旗的壮举;流浪艺人不愿接受施舍,铿然一曲,为四兄弟奔赴战场壮行。都显示出民族精神中蕴蓄的慷慨悲壮。在
冯小宁看来,缺乏崇高的生活简直不是生活。冯小宁像是一个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五十年代的艺术家。他对于英雄主义具有一种带些孩子气的崇拜,也许是因为在某个时期,那曾经是他全部理想和信念。他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生活中最强烈、最富有诗意的东西,而往往忽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琐碎的东西,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加工到艺术的高度。
即便是在爱情领域,冯小宁的描绘也是别具一格的。冯小宁笔下的爱情较少花田月下、柔情蜜意,而总是与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长天烽火》中每一个人物的爱情都被爱国主义激发、强化,不是相貌、气质,而是英雄气概使主人公赢得了爱情。在
冯小宁看来,不爱国的人根本就不配享有爱情。冯小宁在描绘爱情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超越爱情的东西。这里很少有感情的风暴,大多是平静的涟漪。即使在描绘大胆追求爱情的紫薇时,也带有较多的冷静和克制。但无论何种表现,他的人物,就其爱情观来说,基本是现代的,除了描绘战争对爱情的毁灭外,我们很少看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给爱情打上的特殊烙印。另外,所有的爱情都是精神上的,是友谊和爱情的混合体,“总之爱情是那样纯净,圣洁到了不自然的地步,它没有火热的感情,因而也失去了诗意。”(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当然,《长天烽火》的主要贡献还是在于为电视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栩栩如生而富于光彩的人物。与《北洋水师》不同,《长天烽火》没有描绘多少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它的主要人物、事件都是虚构的,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尽管有时在英雄主义的强烈光芒下,人性的那些丰富多彩的方面显得模糊了。
大哥是全剧的重心。他是冯小宁心目中理想的男人,真诚、无私、坚毅,光明磊落,是责任感、勇气和力量的化身,女人可以把完全自己交付给他,而一旦把自己交付给他,而绝不会担心危险、背叛。这大约就是
冯小宁理解的男子气概。
濮存昕面部棱角分明,表情严峻,从形象上与这个人物是完全吻合的。他对女性具有吸引力,和紫薇在一起感到快乐,但又信守对茹玉的爱情。这与其说是传统道德观念,还不如说是信守诺言。在当代作品中常见的理智与感情的冲突中,看来,
冯小宁毫不犹豫地偏向理智。也许是因为太完美,太过于理想化了,大哥这个人物反而不容易使观众认同。他在最后时刻迸发出对紫薇的爱情,是较为成功的地方,但对人物心理的进一步开掘仍显不足。也许是因为没有那么浓重的英雄色彩,三哥这个人物反而显得亲切感人。
胡亚捷的表演松弛、自然,无论巧劫敌机的机智,深夜闯到嫂子住处的爱情表白,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他对嫂子那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爱情,多半是一种知恩图报的侠义心肠,
紫薇是全剧另一个最有光彩的形象。她倔强、热烈、坦白,具有美丽的线条和旺盛的青春活力。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大胆,与往往越出常轨的行为十分契合。即便在爱人而不被爱时,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个性。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是这个人物最具魅力的地方。她毫不掩饰对大哥那种咄咄逼人的爱情,大哥的拒绝只会使她的爱情更加强烈。当她发现不可能得到大哥的爱情时,自然地选择了一条最为危险的道路。对寨主的慷慨陈词,一口气说出许多个“你知道吗”,显示出
陈小艺的艺术功底,此时,她已经完完全全化身为角色。由于她那从生命深处涌流出来的真挚和坦诚,观众也就愉快地忽略那些带有一些现代化的倾向的地方。
茹玉纯洁、刚强,富于牺牲精神,她对大哥误解的忍耐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理解和宽容。她更像一个结婚多年的妻子,而不是一个未婚妻。如果能把她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得更强烈些(当然不是用紫薇的那种方式),更多地表现一些她身上的柔情,加大她与紫薇的反差,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被战争毁灭悲剧感会加更强烈。不过,
冯小宁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她对于
夏紫薇的态度,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现代女性,茹玉不应该迟钝到一无所知紫薇对大哥感情的地步。她的自我意识过于微弱。她对二哥爱情的态度也比较模糊、淡漠。设想一下,如果写她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二哥之间真的发生了点什么(这当然是一种可能性),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回到大哥身边,并且比以往更强烈地爱着大哥,也许这个人物会更丰满一些。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在嫂子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更为突出的体现。
不过,《长天烽火》中的人物大多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形象鲜明而有欠丰满,人物的高尚和勇敢是一开始就具有的,对性格的发展变化表现不够。有些地方当然也写出人的复杂性,如大哥在拆除炸弹后的恐惧、二哥的怯懦。但总的说来,类型化的人物大多写得比较成功,如中队长。中队长胸前揣着撕掉的
东北地区地图,支配他性格的唯一力量就是山河破碎的痛苦和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信念。他从来没有笑过,最后却在为国捐躯时笑着死去。这是一个外表冷峻内心热烈的人物,冷峻来自内心强烈压抑的激情。其余较成功的如粗犷豪放的寨主,是一个传统的绿林好汉形象,嫂子是传统美德的化身,都可称之为类型化人物。但嫂子和小文都太文雅了一点,更像是知识女性。如果写出她们作为劳动妇女的淳朴和粗放,就更能在几个女性之间造成对比和反差。
冯小宁的作品,缺点与优点几乎同样鲜明,缺点与优点往往相互依存。他的作品充满激情,但这种激情有时却流于矫情。像四弟由于飞机事故,误把炸弹落在人群中,带着深切的自责撞击敌舰未能成功,人群中他的母亲却愤愤地说了一句“没出息”。这个场面简朴、自然、感情饱满,几个镜头,几句简单的对话,就刻画出一个的母亲强烈的悲痛和期望,尤其使我们联想起中国历史上岳母那样伟大的女性。老人在人们的目送下蹒跚离去,这本来已经足够了,但紫薇叫的一声“妈妈”,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削弱了这一场面的表现力。此外像战争场面中的艺人弹奏、轰炸日舰时民众欢欣鼓舞争相观看,都忽视了起码的人性特点。毕竟战争不是足球比赛,无论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人观看的,何况是在敌强我弱的时候。民众无论如何欢欣鼓舞,在敌人的炮弹下还是会选择躲在防空洞里,流浪艺人也绝不会在剑拔弩张的时候,为了电视剧铺叙感情的需要而特地赶到
卢沟桥的。在激烈空战的同时,茹玉冒着弹雨运送药品,同样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寨主送走紫薇后对空鸣枪,大呼“小姐,来世再见”也有过“度”之嫌。这是一个分寸感的问题。
粗糙是
冯小宁几乎所有片子的通病。他追求粗犷,却常常流于粗糙。我这里无意指责空中那些缺乏质感的模型,毕竟由于技术和财力的限制,我们还不太可能拍出《
决战中途岛》那样的战争场面,但拼刺刀形同儿戏、群众演员胡乱比划一同,明显就是导演的不足了。又如茹玉在海中被鲨鱼追赶,拼命逃难,千钧一发,而赶来救援的洋好汉向鲨鱼开枪时却面带微笑,而且还不忘记西部牛仔般潇洒地转了一圈左轮手枪,一下子冲淡了与鲨鱼搏斗的惊险。再如剧中人居然称宋庆龄为“宋庆龄夫人”,更是犯了常识的错误。这些地方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非不能也,不为也。
另一个问题是历史感的缺乏。人物的思想和语言缺乏三、四时年代的特色,而最后大哥对
夏紫薇的表白,简直是
冯小宁个人感情的流露,于人物思想相距甚远。我想象冯小宁在写作时,可能经常会对他的人物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但描绘历史人物,即使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作者和人物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距离感。
冯小宁过于憎恨汉奸了,而把中国空军的几次重大损失都归因于汉奸。在《
北洋水师》里面对于民族历史的思考和忧患意识在这里被简单化了。像
老舍在《
四世同堂》中把国民性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国空军的失败是长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落后所致,空军将士是注定要牺牲的,而他们的伟大正在于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我欣赏《北洋水师》里面
封疆大吏与投考军校的少年在
海滩相遇的情节,
李鸿章第一次被刻画成人的形象,相比而言,《长天烽火》中的专员就显得过于脸谱化,只是一个愚蠢而自负的坏蛋,他只知道作恶。这种简单化削弱了空军牺牲精神的悲剧感。诚如莱辛所说,“最大的坏蛋也知道慰藉自己,想方设法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犯的错误不是什么大错误,或者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迫使他犯了错误。以邪恶为荣,这是违反天性的。”(莱辛:《
汉堡剧评》)。
侵略者向伟大军人敬礼这个的情节曾经被不少小说和电视剧模仿,
冯小宁不幸也落入了这个臼。我以为,将这一
苏德战争中的情节移植到中国,却没有多少真实性可言。对于
德国人,那完全是可能的,那不是因为德国
法西斯主义比
日本法西斯好,而是民族性格使然,也是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差异。日本是一个在谦卑背后掩藏着傲慢的民族,所以绝不会有日本法西斯向伟大的中国军人敬礼的事,他们更通常的做法是将他剖腹剜心,事实上,他们对
赵尚志、杨靖宇就是这样做的。看一看今天日本政界不断演出的修改
教科书的闹剧,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要么不拍,拍就拍在历史上留得住的精品。”(《〈大空战〉导演阐述》,《中国电视》94年第11期)这是
冯小宁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观众寄予他的希望。《长天烽火》是一部可以拍成精品却没有拍成精品的电视剧,但这毕竟是第一部以空战为题材的视听作品,它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乃至失败和不足,都是值得珍视的。尤其是在当前艺术界一些人把流行的东西视为美好的和唯一的东西时,冯小宁执着的追求就更有意义了。他努力向我们证明,从概念出发,同样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虽然也无法避免商品经济带来的喧哗与浮躁,但冯小宁仍然是一个敢于对流行的东西说“不”的导演。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1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