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1982年创于安徽合肥的研究所
固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3月,其创始人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研究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为辅;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和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支撑单位之一。拥有中科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安徽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合肥研究院物质科学计算中心的依托单位。
简介
近年来,固体物理研究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牵引,面向纳米科技与材料物理的学科前沿,
围绕环境、安全等领域对前沿材料的需求,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加强基础与应用的衔接,并
向应用延伸。主要学科方向为: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计算材料物理、新型功能材料与固体内耗。
固体物理所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引进博士后30多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硕士、
博士毕业生780多人,其中博士毕业生350多人,他们当中有6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5
人获得中科院刘永龄奖学金一等奖;20多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和其他冠名奖学金。
固体所拥有国内一流的实验平台,包括纳米材料合成、评价、表征平台,功能材料结构表征、
物性测试平台,大规模高性能计算平台,内耗测试平台与MBE生长平台。有一系列特殊材料的制备装
置和一批用于材料的光学、电学、磁学和热学等物性测试及固体微结构分析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力地
支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所20多年来,共获得国家发明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安徽省自然科
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30余项,葛庭燧院士获得国际材料领域最高奖—梅尔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以
及国际内耗领域特别贡献奖。我们已经申请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5项;出
版专著11部;发表SCI论文1700多篇,每年SCI论文数排名在全国各科研机构中列第20名左右,1995
-2004年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排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9位、均篇引用次数居第1位。2002年、
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全国前10名。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论文均篇
引用次数排名居全国科研机构第一名。
历届领导
1982年3月――1986年10月期间所领导
所;长;:葛庭燧
所长助理:王公达
副所长:吴希俊(1985年)
党委书记:姚民军(1983-1989年)
1986年10月――1990年12月期间所领导
名誉所长:葛庭燧
副所长;:吴希俊(主持全面工作)、董远达
党委书记:姚民军
党委副书记:张长琦(1990)
1990年12月――1995年3月期间所领导
名誉所长:葛庭燧
副所长:戚震中(主持全面工作)、张立德
党委副书记:张长琦(1991-1996年)兼纪委副书记(1993年)
1995年3月――2000年1月期间所领导
名誉所长:葛庭燧
所;长;:张立德
副所长:崔;平
所长助理:单文钧
党委副书记:单文钧兼纪委书记(1996-2002年7月)
2000年1月――2004年9月期间所领导
常务副所长:崔平(2000年1月)
所;长;:崔平(2002-2003年),代理党委书记
副所长:单文钧
所长助理:秦勇
党委副书记:单文钧兼纪委书记(2002年8月-2003年)
2004年9月――2007年12月期间所领导
常务副所长:蔡伟平(2004年9月)
副所长:王玉琦
所长助理:秦勇
党委书记:单文钧兼副所长
2007年1月――2009年8月期间所领导
所长:蔡伟平
副所长:王玉琦
所长助理:秦勇
党委书记:单文钧兼副所长
2009年9月――2014年8月期间所领导
所长:蔡伟平
学术团体
固体物理研究所第六届学术委员会
主;任:王玉琦张裕恒
副主任:李广海、吴玉程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方前锋、田兴友、刘长松、孙玉平、
杨昭荣、孟国文、邹良剑、费广涛、秦晓英、徐;文、梁长浩
曾;雉、韩福生、蔡伟平
秘;书:杨昭荣(兼)
科研机构
院级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级实验室
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光伏与节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特种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纳米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能源与环境材料行业技术中心
航天特种材料联合实验室
所级研究部
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部
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部
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
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研究部
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
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
材料应用技术发展部
所级研究中心
极端环境量子物质研究中心
核能工程材料研究中心
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物质科学计算中心
研究成果
2022年7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长龙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且无酶的便携式传感平台,2秒内即可测出环境和食品中的草甘膦残留,最终浓度结果直接显示在智能手机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危害物质杂志》。
参考资料
科研系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2022-08-15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届领导
学术团体
科研机构
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