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陈长林(1932年7月22日—),福州人,中国闽派古琴演奏家,文化部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计算机专家之一。
人物经历
陈长林生于1932年的福州市,父亲是闽派琴家陈琴趣,而其表姨吴子美亦通古琴,因此自小受到古琴教育。
1951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并在琴人吴振平的介绍下加入今虞琴社,期间从吴景略张子谦等人学习。
1956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并加入刚建立不久的北京古琴研究会,从查阜西爱新觉罗·溥伒习琴,并在查阜西的引导下进行打谱和研究。任职于中科院期间,曾参与103机的开发,后来又担任了119型电子管计算机机外围设备技术负责人。
1981年至1983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计算机科学系进行研究。1982年2月,在丹佛举办的中国节演奏琴曲。1982年亦发明出了如何在电脑中输入减字谱的方法。后来亦多次负责计算机相关的国家重点项目,1992年起因在计算机领域的贡献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3年7月自中国科学院退休,全心投入古琴的教学、打谱、研究、演奏和推广,曾在大专院校举行数十场古琴讲座,并开发多种古琴相关计算机程序。2001年获西安音乐学院聘为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就
陈长林除了传承闽派古琴艺术,也长期埋首于古代琴曲的研究,完成了《龙朔操》《大胡笳》《庄周梦蝶》《雉朝飞》等《神奇秘谱》琴曲以及《短清》《孤馆遇神》等《西麓堂琴统》曲目的打谱;整理琴歌《胡笳十八拍》。亦曾将《春江花月夜》移植为古琴曲。
陈长林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他曾参与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的研制,并担任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119”机外围设备技术负责人。该机于1964年获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他多次担任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分课题负责人,多次获奖。例如:“757”机于198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某“磁盘伺服盘刻划装置”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等奖等等。由于在科技方面的贡献,自1992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他还利用编程软件开发出MIDI古琴,将古琴与电脑结合,为古琴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