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2006年吕乐执导的电影
《十三棵泡桐》(英文名:Thirteen Princess Trees)改编自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是由吕乐执导,吕乐、刘颖担任编剧,刘雅瑟(原名刘欣)、段博文、赵梦桥主演的剧情电影。
该片主要讲述了小镇女孩何风与陶陶、包京生之间难以言述的情感,和发生在她18岁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
该片于2006年10月24日在日本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并在该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特别奖。该片原定2007年3月23日在中国大陆公映,但在全国公映前几天被全线撤片。2007年8月末,《十三棵泡桐》影像制品发行。
剧情简介
何风(刘雅瑟饰)、陶陶(段博文饰)和阿利(陈柯良饰)是泡桐树中学高二一班的同学,他们班是全校出了名的“刺头”集体,何风尤其喜欢玩刀子。包京生(赵梦桥饰)是高二一班的插班生,性子顽劣,像个小江湖。包京生入校的第一天,邀请全班同学中午到校外吃烧烤,由于钱不够,就希望班中的富二代阿利来买单。阿利是何风和陶陶的死党,何风见包京生欺负阿利,便挺身而出保护阿利。陶陶也在学校的厕所里放置了一枚鞭炮,原本想整蛊包京生,打压他的嚣张气焰,不料却误伤了老师,包京生成了替罪羊。何风反而不满陶陶敢做不敢当的行为,原本是情侣的两人因此分手。失落的陶陶逐渐对才女伊娃(罗雅丹饰)产生了好感,何风醋意大发,动手打了伊娃,陶陶出面保护伊娃。伤心失落的何风找到了包京生,希望从他那里得到安慰。两人偷尝禁果,何风整天和包京生待在一起,由于两人贪玩,导致缺考违纪,包京生被学校开除,何风也挨了处分。无书可读的包京生被父母断了经济来源,他恳求何风替他向校长求情。情急之下,包京生偷了何风的刀子挟持了阿利,最终被逮捕。多年以后,经历世事的何风带着朱珠王静饰)寄给她的信和照片,远赴边疆看望朱珠。
角色介绍
电影制作
创作背景
影片改编自四川省作家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何大草以“残酷青春”为题材推出了一系列小说,《刀子和刀子》最受读者青睐。2003年,这部小说通过刘璇等人辗转来到吕乐手中后,吕乐一下子就被故事吸引了。但他当时觉得拍摄这部电影的时机并不成熟,只是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后来随着编剧刘颖和投资方紫金长天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等方面的介入,使得影片制作成为可能。刘颖在一个半月的剧本创作中,前后修改了七稿,她表示修改意见主要是考虑剧情是不是有点过于残酷。
《刀子和刀子》是一个反映残酷青春的另类故事。故事本身就极具噱头,而它鲜明的本土化、时代化、写实化的特色更是让它在青春校园题材的书籍中独树一帜。有一个如此好的脚本做依托,再加上摄而优则导的吕乐对镜头的准确把握与掌控,影片的质量已有一定的保证。影片原著小说本身年代距离较远,主创在商量改编的时候,将年代放在了1999年,世纪之交的时候,让出现在影像之中场景显得更加具体,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经历。
选角
因为影片的投资成本不高,所以导演吕乐从一开始就决定选择新人出演。剧中大部分主角都是由非职业演员来扮演的,女主角何风的扮演者刘雅瑟是第一次拍戏。
拍摄过程
《十三棵泡桐》拍摄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月。外景取景地为成都市,最主要的考虑是何大草是以成都为背景写出的原著小说《刀子和刀子》的,在成都拍摄这个故事,味道更加纯正。最早剧组也考虑过重庆市,但重庆街道起伏大,不适合骑自行车,而在《十三棵泡桐》故事中,自行车是非常重要的叙事元素,因此放弃重庆选择成都。
幕后花絮
刘雅瑟在剧中扮演女主角何风,身为湖南人的她,特意提前十天跑到成都的一个小学蹲点学习成都话。片中有一场父亲打何风的戏,为了投入角色刘雅瑟要求扮演她父亲的演员出手真打。拍摄时,吕乐导演还教刘雅瑟玩刀,两把小刀要经常拿出来玩。
影片名称
影片最早以《刀子和刀子》的名字送审,审查意见下来希望将名字修改一下。吕乐很快想到“十三棵泡桐树”这个名字,因为泡桐树充满生命力,容易让人联想到年轻人。并且何风所读的高中学校,名字就叫“泡桐树中学”。学校外,男女主人公约会的地方就在第十三棵泡桐树下面,在吕乐心中,“泡桐”和“刀子”一样都是这些未成年人内心世界的象征,泡桐表面光滑洁净,但内心空虚,虽然泡桐不能成材,但一直在生长。
主题与特色
主题
导演吕乐一直比较关注残酷现实的题材,而《十三棵泡桐》关注的是残酷青春。他所理解的少年时代就像原著小说的书名,它有两把刀刃,一把是青春,敏感、冲动、新鲜,另一把是社会,两者相互碰撞推动年轻人做出一些鲁莽的事情。
特色
《十三棵泡桐》不是一部青春励志片,而是一部“青春无志片”,片中孩子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成人世界完全不同。在这部青少年题材的电影中,有很多回忆和幻想的部分,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为了准确表达这种感觉,吕乐特别强调音乐的运用,为此,吕乐请来音乐家刘索拉。刘索拉为了与影片风格相契合,搜集了很多四川省民俗音乐成都市街道上特有的声音,将这些合到一起,创作了独特的电影音乐。
上映发行
该片于2006年10月24日在日本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原定2007年3月23日在中国大陆公映,但在全国公映前几天被全线撤片。2007年8月末,《十三棵泡桐》影像制品发行。
获得荣誉
以上内容参考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3月19日
媒体评价
正面评价
原著中过于凌厉的情节在电影里被弱化或删减,故事变成更加诗意,内涵被展现得更隐讳而含蓄,这却更符合青春的特质。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以女主人公何风的视角展开叙述,她以及那些和她一样被围困在青春期的少年的故事,打架、旷课、懵懂的爱与恨、涉世未深的勇敢和单纯,甜蜜中也带着伤感。从某种程度讲,影片的大部分光彩,都来自于原著小说,但在此基础上,那些或许因为审查才做出的隐晦和修改,让这部影片变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杰作。这些引而未发的故事是《十三棵泡桐》隐藏的刀锋,那些外部环境对少年纯真世界的潜在破坏,总是令人不断地获得启发和联想,然后这些联想又令观众对剧中角色保持高度的关注,在担心的焦灼中完成观看。这种方式保持住了影片在改编之后自身的节奏和戏剧性,相对于直白的文字来说,它体现了电影语言之于文字的先天优势。——中国新闻周刊评
原著作者何大草表示,一部25万字的小说被改编成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有改动、删减、增加,是非常正常的,虽然电影比原著改动很多,但看片时感觉小说的精神、气质、脉络都保留。他看的时候,有很多感动和很多复杂的心绪,记忆中2002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又回来了。——《刀子和刀子》作者何大草评
负面评价
《十三棵泡桐》影片所承载的东西太多太杂,以致于虽然片中涉及高考、打架斗殴、学生早恋、家庭暴力、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代沟,甚至包括师生恋及女生之间暧昧的同性情结等诸多校园或社会敏感话题及元素,但最终因片长等原因,导致诸如班级内部争霸等许多颇具看点的内容都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地展开呈现。——1905电影网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电影制作
创作背景
选角
拍摄过程
幕后花絮
影片名称
主题与特色
主题
特色
上映发行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媒体评价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