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源,1942年2月出生于
山东省章丘区,毕业于
山东大学数学系,是中国数学家、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曾担任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于秀源从小就喜欢数学,于1955年进入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59年,于秀源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1964年,他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考取杭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
陈建功,后因“文革”被迫中断学业。1967年起,于秀源先后在杭州市人民中学、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任教。1978年,他考取山东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在
潘承洞院士的指导下攻读解析数论。1980年,于秀源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任教于
山东大学数学系;1983年5月,他获得了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于秀源历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等职务。1986年起,于秀源担任《Mathematical Reviews》杂志评论员。1990年与1995年,于秀源两次应邀赴美国多所高校进行访问、讲学;先后担任1997年与2000年两届国际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杭州)学术委员会主席。2002年起,于秀源担任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又先后担任了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
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2021年,于秀源退休。
于秀源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在《
中国科学》等重要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 于秀源曾四次获得
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002年,他获得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党政密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42年2月,于秀源出生于
山东省章丘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喜欢数学。10岁时,于秀源离家一个人到
济南市读初中。1955年,于秀源初中毕业后考取了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因为校园读书风气浓郁,还经常有教授来校讲课。特别是那些育人有方的数学老师们,这开拓了他新的视野,于秀源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更增添了他钻研数学的兴趣。
1959年,于秀源考入
山东大学数学系。1964年,于秀源考取杭州大学的研究生。那一年,他带着简单的行李,第一次离开故土
山东省,来到
杭州市,在陈建功指导下学习函数逼近论,并开展学术研究。1966-1968年,因受“文革”的影响,他的研究生学业被迫中断。
1969年起,于秀源先后在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杭州四中做过教师,随后相继做过校办工厂(杭州整流管厂)工人、车间主任。在“文革”动荡的十年里,他从未放下过数学。1977年,报纸刊发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已经在杭州整流管厂工作8年的于秀源再次走进考场。
1978年,于秀源考取了
山东大学数学系研究生。36岁再读研究生,于秀源深知困难重重,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导师
潘承洞教授的指导和建议下, 他选定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研究。1980年,于秀源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数学系。数学家
王元在其毕业论文后写有“此人论文水平达到博士研究生水平”的批语。山东大学据此向教育部请示,希望于秀源能作为首批博士参加学位授予大会。随后被学校研究生处处长带到北京,为了证明他的实力,学校建议有关部门专家随机检验他的水平。不过,考试并没有进行,但学校一直在坚持此事。
1981年,于秀源来到英国
剑桥大学,在国际著名超越数论权威A. Baker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超越数论的研究。1983年1月22日,于秀源论文答辩会在
山东大学数学系举行。同年5月,于秀源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纯粹数学专业),留校任教。1984年起,于秀源历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副教授。1986年起,于秀源担任 《Mathematical Reviews》杂志评论员。1987年起,于秀源任教授,在
浙江师范大学工作,历任杭州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副院长、副院级巡视员。
1990年与1995年,于秀源两次应邀赴美国南
伊利诺大学、
内华达州立大学(
拉斯维加斯)、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学校访问、讲学。1991年,于秀源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于秀源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于秀源担任了1997年与2000年两届国际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杭州)学术委员会主席;他是2002年
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分会程序委员会委员。2002-2008年,于秀源担任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2021年,于秀源退休。
于秀源在《中国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五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五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并多次主持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取得较好的成果;此外,于秀源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许多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如密码学专家
王小云等。
于秀源具有较广的、很好的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分析知识。对解析数论和超越数论的近代研究都有相当的了解。他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特别是对巴尔本中值定理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是世界上最好的结果。根据上述情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答辩委员会三位教授一致认为,于秀源已经达到博士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 评)
1978年,于秀源考取
山东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当时已36岁的他,是杭州四中校办工厂的工人。于秀源所在的厂子不太想放他走,但幸好当时中央对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的政策很宽松,虽然费了不少周折,厂里最终还是让他报名了。既要工作,又要准备考试,于秀源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他最大的孩子不过两岁,小的才半岁。直到现在,当时的邻居还记得,他在工作之余,坐个小板凳,旁边放着
竹板子的童车。他的脚来回蹬着童车,“
催眠”躺在里面的小儿子,一只手捧着书,另一只手在一个小方凳上演算题目。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于秀源考上了
山东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师从
潘承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