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城
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
北京航天城位于北京西北郊,在西北旺友谊路上109号,是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是航天英雄们成长的摇篮。
北京航天城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清晰图像传输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透明控制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的现代化飞控中心,承担着我国航天服、航天仪器研制,航天员的选拨、训练任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交换等工作。航天城内有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航天员体能训练馆等设施,也有飞行训练模拟器大厅、人因工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历史沿革
航天城大门前行千米,左拐南行300米,右手有几座现代化的建筑物,还有一块巨大的岩石碑,上写着“中国航天员中心”几个金光灿灿的大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中国唯一从事载人航天领域中有关航天医学、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研究,以及相关产品研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中国的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基地,是航天英雄们成长的摇篮。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和刘洋等中国所有的航天员都在此诞生成长。
建设背景
沿八达岭高速路在北安河乡出口左拐,不久就可以在道路的左侧看到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的“中国北京航天城”几个大字。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坐落在这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位于中国北京航天城, 1996年3月成立。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神经中枢”,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绕月探测卫星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任务,还承担着中国卫星发射的指挥保障任务,是中国对外测控服务的一个窗口。这里已建成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体训馆
航天员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被一排绿树环绕的小红楼,一条整洁的道路延伸至楼前,这就是航天员公寓。在这里,每位航天员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居室。航天员的学习和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医生们24小时轮流值班,随时随地为航天员提供医监医保支持。
航天员公寓的旁边是航天员体能训练中心。走进体训馆,就可以看到平时航天员用于体能训练的各种器械:有几米高的攀岩墙、室内篮球场、网球场,还有专门用于航天员训练的大蹦床。
发展历程
北京2008年9月29日上午,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回到北京航天城,受到热烈的欢迎。早上9时20分许,3名航天员到达航天城门口,欢迎人群一阵涌动,锣鼓喧天。
2008年9月29日清晨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内蒙古军区招待所楼前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热烈欢送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返京。
在活动现场,巨大的条幅分外醒目:“草原儿女热烈欢迎航天英雄凯旋”、“内蒙古各族人民热烈祝贺神舟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8年下午6时30分,当身着蓝色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出现在大家面前。青年代表向3位航天员敬献了哈达和鲜花。航天员们频频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在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的乐曲中,3位航天员登车离开。
2016年12月7日上午10点30分,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这也是两位航天员返回地球隔离21天后首次公开亮相。
2017年1月1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货运飞船出厂评审会召开,与会领导、评审专家一致同意天舟一号通过出厂评审。
此次评审通过意味着天舟一号朝着今年4月出征太空又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换句话说,天舟一号就这样华丽丽地出生了!!!
天舟一号中国货运飞船是全密封货运飞船,起飞质量13吨,物资运输能力6吨,采用两舱构型。这一次它执行任务,将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为未来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搭桥铺路。
航天研究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实验室体系建设是中心基础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中学科建设是“龙头”,它从学科角度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通过人才培养和实验室体系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心坚持系统论为指导,突出医工结合的特点,以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学,涉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心理学、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技术、食品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包括航天医学工程总体技术、航天员选拔与训练、航天重力生理学、航天工效学、航天重力生理学、航天实施医学、航天服工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航天生物医学工程、航天环境生物学、航天服工程、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航天环境模拟试验技术、航天飞行训练模拟技术、通用技术等诸多学科发展方向),并以学科体系为指南,按照“三级两类”(国家级、中心级及室级、专业类及通用类)的规划建设本中心的实验室体系,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工程研制和任务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同时,中心还锤炼造就了一支来自70多个不同专业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其中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已占70%以上,一批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人才成为各系统、各专业的技术带头人,其中被评上高级职称的占31%、中级职称48%。1986年,经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心具有了“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两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心科研队伍中有博士生25人,研究生267人,共占总人数的47%,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5人,分别在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担任导师职务,涉及的学科专业有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等,培养了一大批后继力量。
经过几代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中心还完成了大批具有中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课题和工程型号任务,荣获数百项中国国家级和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各种优秀论文数百篇,专著几十部,内部研究报告更是达两千多篇,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航天科技专业技术人才。
中心各类实验室经过40年的建设,也达到了一定水平,研究内容及方向相对固定,各类实验室已达150多个,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和人才的培养,确保了任务的完成。
航天体系
专业实验室
1.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研究实验室 2.航天心理学实验室
3.航天实施医学实验室
4.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实验室
5.航天环境医学实验室
6.重力生理效应及特因防护实验室
7.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8.空间时间生物学实验室
9.航天工效学实验室
10.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室
11.航天服技术实验室
12.航天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13.航天飞行训练模拟技术实验室
通用实验室
1.航天环境地面模拟技术实验室
2.航天基础医学实验室
3.航天通用技术实验室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应和平利用太空,共同开发宇宙资源。随着载人航天科技的迅速发展,载人航天活动越来越频繁,参加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但探索与利用太空是一项复杂、艰巨、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单靠一两个国家是难以持久和深入的,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研究成果
飞船模拟器
神舟飞船地面仿真训练系统—固定基全任务飞行训练模拟器。模拟器大楼则是航天员训练时间最长的地方。宽敞明亮的大厅,右侧墙壁悬挂着航天英雄们训练的巨幅照片。大厅中间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庞然大 物”,在空荡的大厅里傲然挺立。那“大物”上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载人航天”几个大字格外地惹眼,这就是飞船的地面仿真训练系统,它的全名叫固定基全任务飞行训练模拟器。模拟器两侧设有钢架楼梯,最下面一层是返回舱,中间是轨道舱,最上端是起装饰作用的附加段,这就是航天员的训练舱。在大厅的左侧有一间指挥控制室,教学和科研人员在这里指挥和密切观察航天员的训练情况。
模拟器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都与神舟飞船一模一样,可以说,它就是固定在地面上的神舟飞船。航天员平时在模拟舱的仪器设备上模拟操作各种指令,熟悉飞船的显示和操作,掌握各个阶段的正常操作和发现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操作,熟练掌握太空飞行程序和舱内设备的使用。每次训练时,航天员一进舱就要在里面呆上四个小时,有时甚至更长,中途不能出舱。各项指令也是“光会了还不行,还要正确;光正确了还不行,还要反复熟练”,以求准确无误。
铁人三项
转椅、秋千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转床让航天员的血液重新分布;还有离心机,挥舞着大臂呼呼生风,考验着航天员的超重耐受力。“铁人三项”——它们都在挑战人的生理极限,就是训练有素的航天员也不能掉以轻心。
转椅秋千
转椅秋千,它类似一张牙科治疗椅,但可以做360度的快速旋转,而 且会同时上下前后摆动。一旦它被启动就会开始加速,最快时大约每2.5秒就要转一圈。椅子前面还有一块大幕布,上面有黑白相间的图案,每转一圈,图案就闪动一次,要不了几圈,人就会眼花缭乱、心跳不已。那种眩晕的滋味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
转椅主要用于检查、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增强对运动病和眩晕的耐受能力。秋千总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童年的无限遐想,但是航天员训练用的“秋千”可不是那么好玩的。在一个大厅里有一个貌似汽车“驾驶舱”的设备,在高达数十米钢架的护卫下被4条钢臂凌空提起,它就是电动秋千,靠电磁力产生摆动并使座舱摆幅迅速增加,前后摆出的距离足有15米。秋千由座舱舱体、座椅、摆杆和框架组成,主要是为了开展航天员空间运动病的研究和前庭功能的训练而建造。航天员们在这架秋千上进行了无数次训练。
离心机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最痛苦的。这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载人离心机,有着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的不锈钢封闭吊舱。
离心机主要用于训练航天员的超重耐力以及在超重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信的能力。当离心机按照一定速度旋转起来时,可以模拟出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1G是地面标准重力环境,人的身体结构和各系统的调节功能对此已经相当适应。正常人在离心机上,达到3个G的负荷时就难以承受,而航天员训练时的最大负荷有时会达到8个G,这相当于在航天员的胸部压了7个成人的重量,持续时间要达到几十秒。吊舱在启动和结束时要翻滚和摇摆,航天员坐在里面,不仅要练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判读信号,随时回答提问。有时候脸部肌肉都会被拉扯变形,甚至有眼泪飞出来。那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难怪人们要把离心机训练称为“魔鬼训练”了。
世界上最不舒服的床
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航天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航天员要接受5天
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航天员必须在地面上学会在一个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在转床上进行,-45度、+45度、-15度、+15度、+50度、-50度、+90度,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更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世界上仅有四台的冲击塔北京航天城
冲击塔是一个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由塔架、平台、提升系统和水刹车系统组成,可以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冲击环境,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帮助科研人员研究多种防护措施。这样的冲击设备全世界还仅有4台。
逃逸塔就是跳塔
逃逸训练塔有七层楼高,是一个类似水塔的建筑。暗灰色和白色相间的塔身。
逃逸塔的建造主要是为了训练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逃生。如果在火箭发射前阶段出现危险情况,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就可以撤离飞船,在高高的逃逸塔顶顺着一个类似消防滑道的管道滑下来,安全快速地进入地下掩体。
亚洲最大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
中心新建成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是亚洲最大的。它主要进行舱外活动训练。它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失重的感觉。一般是将1:1的航天器放入水槽中,航天员穿上特制的舱外活动训练服进行出舱活动模拟训练。
当人体浸入水中时,通过增减配重和漂浮器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人体就会产生模拟失重的感觉,但它并没有消除重力对人体及其组织的作用,因此,它不同于真正的失重环境。
对外交流
21世纪是人类探索与开发利用太空的新世纪。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至今,
短短16年间,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选拔培养出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 舟”号系列飞船,并于2003年、2005年分别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神舟七号飞船亦发射在即,并将首次进行太空出舱活动。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揭开了自己新的篇章。
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只有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世界航天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1975年7月15日至21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和苏联“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领域的首次国际合作。冷战的结束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航天技术的相互交流带来了难得的机会。
以神五飞天,千年梦圆为契机,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其他国家展开了有效的空间合作,中外航天员的友好交流活动的开展也建立起一座增进友谊和学术交流的桥梁。中国航天事业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参考资料
北京航天城.携程.2024-03-27
文艺志愿者走进北京航天城.今日头条.2024-03-27
工学院教工党员骨干参观北京航天城(图文).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2024-03-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发展历程
航天研究
航天体系
专业实验室
通用实验室
研究成果
飞船模拟器
铁人三项
转椅秋千
离心机
对外交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