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处方
工人出版社出版作品
《红处方》是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毕淑敏,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红处方》讲述了一个关于毒品和命运的故事,描述了人性在毒品下的挣扎,书中所揭示的毒品与吸毒者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深受震撼。
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花冠病毒》等作品,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大众电影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十六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奖等各种文学奖项30余次。
主要内容
《红处方》讲述了:端庄儒雅的军医简方转业后,担任医学泰斗的助手兼戒毒医院院长。在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中,她让许多吸毒者迷途知返。医院声誉渐隆,辛苦求得的中药秘方也开始用于研究和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此时,一名女吸毒患者人格变态,心生歹念,施展计谋,使得女院长也染上了毒瘾。简院长有着冰清玉洁的灵魂,自忖陷溺毒品而又无法戒除,不愿苟活于世,便以自杀的方式去殉神圣的事业。故事是以简的好友沈若鱼的亲历与见闻而展开的,沈以一个吸毒者的身份“卧底”病院,才使得吸毒病人及其经历内幕暴露出来……
简方宁不愿作一个不能感知欢乐与痛苦的苟活者偷生于世,宁可选择高贵的自杀去殉自己圣洁的事业,以此昭示了人类的意志远超于毒品之上的强力。而沈若鱼在参加完好友的葬礼之后,决定继续她的事业。小说在严格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传奇的因素,在一个个悬念的设置、展开与消解中结构故事,环环相 扣,极具可读性。它的语言流畅明快,讲求效率。
意象阐释
《红处方》是一部具有深刻的讽喻意义的作品,运用一些意象符号隐喻了现实社会,揭示并深化主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今社会众生的映像,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小说主要存在着这样三个意象符号:戒毒医院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简方宁是知识分子气脉的根植者;红处方是毕淑敏民族医生情结的体现,而且“红处方”已经成为毕淑敏作品的标志。
一个小说家应有自己的哲学思想,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毕淑敏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处方》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的哲学”(加缪语)阐释文本:戒毒医院,女院长简方宁以及红处方所代表的作家的民族医生情结共同凝聚了《红处方》的文化内涵。“红处方”一切都在于一个“红”字,那种急迫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已经成为毕淑敏文化心理中的一个文化情感心结。作家在沉重的生活中不但能够准确地写出生活厚重的现实,而且能够在生活中把有价值的美的内涵挖掘出来,反映出了时代某些本质的方面,而且超越时代,写出人在外部环境的挤压下抗争的悲壮。
一 戒毒医院: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红处方》中吸毒具有整体象征与隐喻功能,戒毒医院正是社会不良现象和人性弱点的集中放大处,是社会中病态成分的象征。戒毒医院是社会中一个人欲横流象征,成了一个展现人性罪恶的舞台,毕淑敏第一次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戒毒医院的生活全景: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呈现出病态的特殊患者群,他们中有追求刺激走上绝路的高干子弟,有为金钱不惜以身试法的逃犯,有罪恶的变态狂者……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被欲望的毒素腐蚀了心灵,或自己吸毒并加害他人,或乘人之危攫取不义之财,其粗劣的行为、疯狂的欲望以及被扭曲的灵魂令人颤栗。这些人已经将戒毒医院搅扰的浑浊不堪,影响着医院的正常管理;戒毒医院内部还隐藏着一些见利忘义的白衣蛀虫,孟妈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贪欲,栗秋在医院就是现实地在吸毒者中完成择偶任务,这些严重干扰了戒毒医学事业的发展。在大多数吸毒者,甚至在一些医护人员身上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底线几近崩溃,一些人为了可怜而可鄙的生存蜕化为精神奴隶,解构着人的精神信念。
在作品中,戒毒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戒毒是一项艰巨而又悲壮的事业,其背后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吸毒意象的高频率出现,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些毒品的认识程度和审美想象。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毒品般的诱惑却无法抵御或者根本不想抵御,不顾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只图一时的快感,根本没有考虑到其中的危害性,轻易陷入毒魔的掌控之中,并越陷越深。更可怕的是,曾经被简方宁精心救治康复出院的吸毒者庄羽又在毒品的诱使下以德报怨、灭绝人性地报复了她:这个挥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恶魔,将一幅涂染着“七”的剧毒(它的浓度超出了检测能力的最大值),名叫“白色和谐”的油画用心险恶的挂到了简方宁的办公室内。朝夕工作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的她不知不觉间染上难以根治的毒瘾,富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女医生坠入罪恶的陷阱。像庄羽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人格尊严,没有健全的生命,扭曲和异化的人性使她践踏人最高贵的尊严,她也因此受到生命惩罚。
戒毒医院中不仅仅有罪恶和贪欲的存在,还有人性高贵的显现。简方宁深刻的灵魂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她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作信仰般地孜孜以求,她决不会屈服于残酷的现实,人活着需要尊严,当生命与尊严发生冲突时,对她来说,逃避死亡并不难,最难的是逃避残缺。她凭借着超越生命极限的意志,通过殉道这种方式维护了生命本真的美,体现出来的尊严美。简方宁的不懈追求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也有人的执著的韧性可贵。
戒毒医院生活本身成了社会中病态毒瘤的一种形式,文学艺术则变成一种展现,《红处方》能够深刻地描绘戒毒所里的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与心灵交战,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吸毒者颠覆人的理性和尊严,受着本能的支配和驱使而活着。对简方宁来说,活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活着的质量,活得要有尊严,有缺陷的活着不如从从容容地去死。她的选择令人震撼,她选择死是因为对生的尊重。作家借助戒毒医院这一独特的文学意象,来表现她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切思考、严肃关注与热切企盼。作品揭示了这样的一个环境,缺乏人性自律的恶行,就象吃人的恶魔,它带给人类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心灵中恶魔甚至可以毁灭人类,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在与卑劣贪欲的对抗中的困窘与无奈。《红处方》可以说是第一部能深刻地揭露毒品的危害性,无情披露吸毒者的生存状态的作品,这一切显示了作家对社会问题、对人性弱点的关注,对人的自身完善的思考。戒毒医院是人类文化的镜子,既照出人丑恶的灵魂,同时也照耀着人类的高贵,使人真正成为人,完成一次自我精神的蜕变,在喧嚣中找到一条精神成长的路径,获得人高贵的尊严,读者从中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精神的蜕变,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 简方宁:知识分子气脉的根植者
毕淑敏的第一部长篇《红处方》对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知识分子通常被称为“社会的良心”,除了献身专业工作以外,他们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他们在文化和道德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职责。中原地区知识分子主流具有追求内在独立人格和超脱精神的自觉心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为民族和国家掸精竭虑,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简方宁在戒毒医院这一复杂而艰苦的特殊环境中,仍然自觉肩负知识分子的职责,她崇高的理想、神圣的奉献精神是要在一个人鬼混杂的戒毒医院来展现,她以理性主义者的姿态献身于这座祭坛。事业上的重重阻碍,家庭的危机,但这些都不足以让执著的简方宁放弃戒毒医学事业。
《红处方》展示了简方宁这一完美生命的体现者在进击医学权威进程中所体现的生命力的冲动。毕淑敏具有非常自觉的理性意识,她在简方宁身上所倾注的思考绝不仅仅是人道主义思想,甚至不是一般的人生悲剧,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简方宁身上“人的生命过程不是存在而是生存。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给予意义,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简方宁是作家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也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的彰显,挖掘人性中光辉温暖的东西,刷新人们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也是她创作这一形象的强大动力。
简方宁已成为毕淑敏进行文化反省的里程碑式的形象。简方宁的确被陷害染上了毒瘾,但这并非只有死路一条,她可以通过切除蓝斑来彻底摆脱毒瘾,这样继续实现着她为之不懈追求的人生价值。毕淑敏豁达的态度,深沉的现实关怀,指出了简方宁的死亡是为捍卫完整的人格,她为我们指出了理想生存的方式。从这一点上看简方宁的生死抉择又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理性的女性,更因为她是知识分子,她的选择是属于精神价值范畴的。知识分子品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的精神,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简方宁一生所求,毕竟“人的生命历史只有血的脉络还不够,还要气的脉络,气血两无亏,生命才得圆满。血缘得诸遗传,是物质的历史,有形的历史,……但气的脉络,也就是灵的脉络,是精神的历史,无形的历史” 。
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但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是一个人塑造个性的灵魂,也是推动人精神发展的恒久动力。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它强壮着人的坚毅信念。这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简方宁的死亡已外化为维持自身生命尊严的象征符号。超越生命的焦虑甚至痛苦,永远保持那份自由,那份人格独立。知识分子在各种困境面前最大限度地抗争后仍归于失败时,他的人生也就接受了的洗礼,而自杀往往成为他的人生选择,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简方宁的自杀既是人生的终结,又是人生的开始,是一个壮美的开始。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事,它对于群体有重要意义,简方宁的死亡给群体以警醒:深刻地理解和尊重生命。以保持德行的完美,在她身上具有高尚的品性、神圣的光环,人类勇于挑战自我的生存质量的象征。
《红处方》流露出作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珍视每个人的生命,但绝不是贪图享乐式的苟活,而是活出精彩,活出有意义的。
三 红处方:毕淑敏民族医生情结的标志
毕淑敏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民族医生的职责,把文学创作当作诊断民族疾和改变民族精神的放大镜,去寻找并除去民族劣根性和精神毒瘤。毕淑敏亦医亦文,在文学中涉及到疾病话题以及强化文学的精神治疗功能方面,会更专业、更自觉。“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也是毕淑敏作为作家和民族医生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她希望审美地建构生存意识及其文化。作品中展现了人格降低、精神萎缩等这些不易觉察的精神毒品的危害更让人触目惊心。毕淑敏无意于对死亡的外在感受的描写,更无意象先锋小说家那样对死亡大写而特写。她关注行为的目的和价值,从社会伦理学视角,呼唤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追求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才是自由人的根本。坦然接受命运的无情,不断超越自身,彰显生存自由的无限。她对生命世界所作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欣赏也进人了一个新的向度。
“浓郁的民族医生情结”使毕淑敏以对人类的悲悯和终极关怀来冷静客观地直面社会人生,启迪良知,通过文学进行灵魂的拯救。简方宁的形象受中原地区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常人的情欲缺席,是崇高德性的化身,具有牺牲精神,人格提升只有自身的职责。这也是儒家义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和理性精神的体现,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作品中经常提到“精神救援,精神治疗”,从简方宁这个戒毒医生的社会角色来看,“活着,或者植物人一样痴呆,活着证明一个阴谋的得逞,对我都是无法忍耐的刑罚。”这是对她人生价值的无情挑衅。简方宁用死亡战胜了“七”。死亡激活了人生命中追求价值的力量,触动了人灵魂深处对某种本原东西的认知。“我决定一生将珍惜生命,并尽我的努力,把这个信念传达给别人。”
这个信念在《红处方》中得到完整体现。她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社会,不懈地寻找人性弱点的病根,力求改变和疗救,以建构理想的人性。在当今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心理结构需要重铸的期待下,毕淑敏对于人性中恶的昭示,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人性的当代发展的密切关注,使《红处方》这部反映社会生活中那非常特殊的现象,同样高扬着人文精神的旗帜。
毕淑敏为人们开出了心灵的红处方。简方宁是为了拒绝苟活而从容就死的,她的死是对生的尊崇,是对健康人性的敬畏,简方宁是一面精神上的旗帜,具有精神感召的魅力。她又是一个生命的火炬,在时空流转中由一个个火炬手传递着她的生命。沈若鱼毅然决定去继续好友简方宁的未竟的事业;女巫庄羽的丈夫,曾经的吸毒者支远来沉痛追悼简方宁;就连被她打败的那位神通的“三大伯”也默默前来祭奠她。这就是精神救赎者简方宁的精神承传力和感召力,诚然这是作家诗意的表达,而这种承传和感召力又远远不止这些,在不严肃时兴的当下中国文坛,真善美在文学作品里就像一个丑小鸭一样受到为数不少的作家们冷落。在以“躲避崇高”、“个人化”甚至游戏写作的今天,《红处方》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感性呈现,更充满了理性的启迪。
“红处方”已经成为毕淑敏作品的标志,她用民族医生的情怀关注社会精神环境,关注人的灵魂,关注人的价值追求,关注人的生命延续与发展,这是文学绝对不能缺失的东西。
出版背景
毕淑敏经典长篇小说集 (共4册),这套丛书包括《红处方》 、《女心理师(全2册)》、《拯救乳房》、《血玲珑》。
图书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二十一节
第二十二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九节
第三十节
第三十一节
第三十二节
第三十三节
第三十四节
第三十五节
第三十六节
第三十七节
第三十八节
第三十九节
第四十节
第四十一节
第四十二节
第四十三节
女儿,你是在织布吗?(代后记)
序言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的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起于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院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儿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怪物。
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此文字指 平装 版本。
后记
在我正式写作十年以后,当我44岁的时候,完成了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为《红处方》。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踌躇,自己要不要写长篇小说?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场芝加哥马拉松赛。我是个青年时代遭过苦的人,对所有长途跋涉的行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我甚至想过是不是一辈子不写长篇小说?因为有好几位我所尊敬的作家,写完长篇后撒手人寰,使我在敬佩的同时,惊悸不止。最后还是决定写,因为我心中的这个故事,像一颗泡过水的黄豆,不断膨胀着,呼唤着我。
写作也像做衣服,先要有材料。鲁迅先生所说,宁可将小说素材压成速写,不可将作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讲的便是量体裁衣的规则。在我对生活感受的储存里,有许多材料,它们像一些彩色的布头,每当我打开包袱皮,就闪烁着翻滚着跳到眼前,拼命表现自己,希望早些进入笔下。我总是慢慢地审视着它们,估摸着自己裁剪缝纫的技艺,不敢贸然动手。这其中有一堆素色的棉花,沉实地裹成一团,我数次因了它的滞重而绕过,它又在暗夜的思索中,泾渭分明地浮现。
这就是我在戒毒医院的身感神受。也许不仅仅是那数月间的有限体验,也是我从医二十余年心灵感触的凝聚与扩散。我又查阅了许多资料,几乎将国内有关戒毒方面的图书读尽。
以一位前医生和一位现作家为职业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
我决定写这部长篇小说。前期准备完成以后,接下来的具体问题就是——在哪里写呢?古话说,大隐隐于市。我不是高人,没法在北京高分贝的声波中定下心来。便向领导告了假,到了我母亲居住的地方。
书目简评
《红处方》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毕淑敏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美丽端雅的军医简方宁从边疆复员之后,应聘一家戒毒医院任院长。她怀着一种 深厚的人文关怀,拯救了不少迷途知返的吸毒者,医院的影响不断扩大,带有独创性的中药戒毒方案的研究实施也已初见成效。但就在这种时候,一个名叫庄羽的女吸毒患者暗设机关,使女院长也染上了根本无法戒除的毒瘾。简方宁怀有崇高的理想,蓄有高贵的灵魂,受到此种致命的打击,当然不能也不愿作为一个不能感知欢乐与痛苦的苟活者偷生于世,于是,毅然决然地以自杀的方式去殉自己圣洁的事业,以此昭示人类的意志远超于毒品之上的强力。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简方宁 的好友沈若鱼以一个“特殊患者”的身份潜入病院,窥见了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及其演出的光怪陆离的故事,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好友高洁的情怀与博大的胸怀,在参加好友的葬礼之后,决定继续她的事业,完成她的未竟之志。
编辑推荐
我是一个捕蛇的人,我被蛇咬了。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向这罪恶抗议。我要证明,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毒品可以使我中毒,却无法使我屈服。
毕淑敏做了小说,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总之,她有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著名作家 王蒙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它是既可以涂写痛苦也可以泼洒快乐的一幅白绢。 ——毕淑敏
究竟是毒者可恨还是吸毒的人更可恨?这种后者的憎恨里,包含了多少可怜、可悲和厌恶……我本该揉碎那张红处方,我却平静又认真地把它压在我的枕头底下。我本该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我却欲哭无泪。方宁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她要证明人类完全可以脱离毒品,战胜欲望。换作是我,我会做和她同样的抉择,或者,像若鱼那般面对一生最好的朋友的死亡,以自己的方式祭奠她。 ——热者 蔚羲
媒体推荐
这本书里有许多关于毒品和戒毒的资料,有戒毒所那个人间地狱里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其纷繁复杂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当我看完了再反复摩挲它的时候,就觉得这书重得让我拿不起来了。我相信这部书对于毕淑敏来说,将成为一座丰碑,很难超越,因为太用心。
——读者评论
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却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了《红处方》,不是读得不认真,而是一旦摊开了它就不舍得合上。作家王蒙对毕淑敏有过这样的评价:即使做了作家,她还是心怀做医生的那颗仁慈之心。她用以给病人疗伤治病的是文字这种心灵药物。
——读者评论
参考资料
红处方.努努书坊.2017-01-17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意象阐释
出版背景
图书目录
序言
后记
书目简评
编辑推荐
媒体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