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贤
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王逢贤(1928年-2013年),男,辽宁大连人,中国教育学家,专攻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7年起共指导博士生33名,已毕业博士生24名。
个人简介
辽宁大连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其一直专注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望。
学习工作简历
1949年—1951年,东北大学三部地理系学习
1951年—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生班学习
1953年—2013年12月13日,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学术兼职
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教育研究》杂志编委,《中国德育》 编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田家炳教育基金会德育研讨会顾问评委。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组长、成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吉林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社联常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科研项目
曾主持“六五”规划、“七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2个,国家教委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个。
人物殊荣
王先生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者。1987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39名,已毕业博士生24名。毕业生中博士生导师数十名。其中代表人物有东北师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肖鸣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桂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渤海大学副校长郝德永教授,以及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泉(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珠海市教育局局长钟以俊贵阳市教育局局长李秉中等。
王先生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奖一项,获省部级奖20多项。
代表性科研成果
论文:
《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继续解放思想,探索教育规律》,《教育研究》,1981年第3期。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研究》,1981年第7期。
《少年期的本质特征与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83年第9期。
《贯彻“三个面向”中的几个德育问题》,《教育研究》,1985年第1期。
《试论德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研究》,1986年第1期。
《现代教育先行论再探》,《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86年第3期。
《深化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研究的突破》,《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
《教育如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学刊》,1989年第1期。
《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与社会环境的优化问题》,《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德育的独立实体性不容否定》,《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1期。
《加强德育工作,发挥德育优势》,《求是》,1990年第18期。
《学校教育整体改革与教育过程优化》,《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跨文化交流结合点的探索》,《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
《顺境与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93年第11期。
《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学校德育对策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6期。
《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4期。
《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再认识》,《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1期。
《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为创造以人为本的未来世界培养一代代创造型新人》,载汪永铨主编:《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一种反思教育、表达教育的可贵尝试》,《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学校管理与教育理念的选择》,《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中国“教育产业化”热点问题的冷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教育文摘周报》,2005-02-16、23转载。
著作:
《中小学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引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德育新论》,(主编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2000年新世纪增修版)
《学与教的原理》,(主编,高教社2000年)
《优教与忧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工作
讲授课程:
《当代世界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博士生)
《教育过程论》(博士生)
《德育原理》(博士生)
指导研究生情况:
1987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33名,已毕业博士生24名。
德育新论
本书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探新"为出发点,对德育领域的难点和前沿性问题,在评述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视角,用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判断方法,对德育和德育理论面临的重大挑战性问题,提出新思路、新对策。跳出了过去孤立研究德育的狭隘视野,引进了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德育视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从过去的垂直纵向结构转变为与社会各部门、各种现象进行紧密联系的纵横交错的 提出德育的实体性问题。以往的德育理论强调其渗透性、寄寓性,缺乏其独具的实体,致使德育成为"寄生物",难以同其他各育同等化实施,本成果在肯定了德育同其他各育共生性的同时,论证了德育具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运作实体及建构机制。关于德育目标的分类,以往表述都较笼统,本成果从目标分类的角度作了具体分类,其层次和序列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易于掌握。
关于新时期德育功能观的论述,本成果改变了以往只强调社会功能,忽视个体功能,在个体功能中只论述品德形成功能,未认识到其智能发展和享用功能;在社会功能中只重视政治功能而排除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等功能的观点,对德育的各种功能从一种新的理论观念出发作了较为完整、全面的论述。
关于思想品德形成机制以及德育过程的矛盾,提出并具体分析了内化与外化机制,以及各种外部与内部矛盾问题。对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第一次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角度作了全面分析,对当代德育的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以及教育者个性的德育功能等问题,均作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论述。
优教与忧思
本书为“中国当代教育论丛”的其中一册,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所选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和功能、教育现代化、教育地位、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体制、教育决策、教育过程、教育管理与评价等诸范畴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校德育问题”,第三部分是“关于教育理论研究创新问题”。
图书目录
关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1.试论教育的经济效果和投资的性质
2.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校
3.爱的教育、陶冶教育新探
4.教育的本质问题
5.教育过程问题
6.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7.现代教育先行论再探
8.教育如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9.学校教育整体改革与教育过程优化
10.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跨文化交流结合点的探索
11.呼唤“为教育服务”的理论——邓小平为教育部门当“后勤部长”的启示
12.教育现代化与终极关怀
13.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获奖信息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项、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及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等教学科研奖励20多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学习工作简历
社会学术兼职
科研项目
人物殊荣
代表性科研成果
教学工作
德育新论
优教与忧思
图书目录
获奖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