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染
真核细胞导入外源DNA的过程
转染(transfection)是真核生物主动或被动导入外源脱氧核糖核酸片段而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和转化没有根本的区别。无论是转染还是转化,其关键因素都是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以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外源DNA分子能够容易进入细胞内部。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往往也通称转染为广义的转化。常规转染技术可分为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永久转染)两大类。
简介
转染(transfection)是真核细胞主动或被动导入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
常规转染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瞬时转染,一类是稳定转染(永久转染)。前者外源DNA/核糖核酸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因此一个宿主细胞中可存在多个拷贝数,产生高水平的表达,但通常只持续几天,多用于启动子和其它调控元件的分析。一般来说,超螺旋质粒脱氧核糖核酸转染效率较高,在转染后24-72小时内(依赖于各种不同的构建)分析结果,常常用到一些报告系统如荧光蛋白,β半乳糖酶等来帮助检测。后者也称稳定转染,外源DNA既可以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也可能作为一种游离体(episome)存在。尽管线性DNA比超螺旋DNA转入量低但整合率高。外源DNA整合到染色体中概率很小,大约1/104转染细胞能整合,通常需要通过一些选择性标记,如来氨丙基转移酶(APH;新霉素抗性基因),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H),胸苷激酶(TK)等反复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同源细胞系。
转染技术的选择对转染结果影响也很大,许多转染方法需要优化脱氧核糖核酸与转染试剂比例,细胞数量,培养及检测时间等。
分类
化学
包括:
1.DEAE-葡聚糖
DEAE-葡聚糖是最早应用哺乳动物细胞转染试剂之一,DEAE-葡聚糖是阳离子多聚物,它与带负电的核酸结合后接近细胞膜而被摄取,用DEAE-葡聚糖转染 成功地应用于瞬时表达的研究,但用于稳定转染却不是十分可靠。
磷酸钙法是磷酸钙共沉淀转染法,因为试剂易取得,价格便宜而被广泛用于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的研究,先将脱氧核糖核酸氯化钙混合,然后加入到pbs中慢慢形成DNA磷酸钙沉淀,最后把含有沉淀的混悬液加到培养的细胞上,通过细胞胞膜的内吞作用摄入DNA。磷酸钙似乎还通过抑制血清中和细胞内的核酸酶活性而保护外源DNA免受降解.
3.人工脂质体法。
人工脂质体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不但可以转染其他化学方法不易转染的细胞系,而且还能转染从寡聚核苷酸到人工酵母染色体不同长度的DNA,以及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此外,脂质体体外转染同时适用于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与以往不同的是脂质体还可以介导脱氧核糖核酸和RNA转入动物和人的体内用于基因治疗。LipoFiter 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iterLiposomalTransfectionReagent)是一种适合于把质粒或其它形式的核酸,以及核酸蛋白配位化合物转染到培养的真核生物中的高效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它可以和带负电荷的核酸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当复合物接近细胞膜时被内吞成为内体进入细胞质,随后DNA复合物被释放进入细胞核内,至于DNA是如何穿过核膜的,其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物理
包括:①显微注射②电穿孔③基因枪等,显微注射虽然费力,但是非常有效的将核酸导入细胞或细胞核的方法。这种方法常用来制备转基因动物,但却不适用于需要大量转染细胞的研究。电穿孔法常用来转染如植物原生质体这样的常规方法不容易转染的细胞。电穿孔靠脉冲电流在细胞膜上打孔而将核酸导入细胞内。导入的效率与脉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系,基因枪依靠携带了核酸的高速粒子而将核酸导入细胞内,这种方法适用于培养的细胞核在体的细胞。
实验
细胞转染实验
目的
学习和掌握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生物的主要方法—脂质体介导的转染。了解外源基因进入的一般性方法,观 测外源蛋白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为染色准备实验材料。
原理
外源基因进入细胞主要有四种方法:电击法、磷酸钙法、脂质体介导法和病毒介导法。电击法是在细胞上短时间暂时性的穿孔让外源质粒进入;磷酸钙法和脂质体法是利用不同的载体物质携带质粒通过直接穿膜或者膜融合的方法使得外源基因进入细胞;病毒法是利用包装了外源基因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使得其进入细胞。但是由于电击法和磷酸钙法的实验条件控制较严、难度较大;病毒法的前期准备较复杂、而且可能对于细胞有较大影响;所以现在对于很多普通细胞系,一般的瞬时转染方法多采用脂质体法。
利用脂质体转染法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其毒性,因此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细胞密度以及转染的时间长短和培养基中血清的含量都是影响转染效率的重要问题,通过实验摸索的合适转染条件对于效率的提高有巨大的作用。
材料器材
(1)材料
293T细胞、MyoD表达质粒和EGFP表达质粒、DMEM培养基、链霉素/青霉素(双抗)、FCS(小牛血清)、pbs磷酸盐缓冲溶液)、胰酶/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消化液、转染试剂(TransFast)
(2)器材
20ul/200ul/1ml微量移液器和Tip头酒精灯、废液缸、血球计数板、涡旋振荡器、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35mm培养皿、转染管、15ml离心管、观察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CCD
步骤
细胞传代
(1)试验准备:200ul/1mlTip头各一盒(以上物品均需高压灭菌),乙醇棉球,废液缸,试管架,微量移液器,记号笔,培养皿,离心管。
(2)弃掉培养皿中的培养基,用1ml的pbs溶液洗涤两次。
(3)用Tip头加入1mlTrypsin液,消化1分钟(37 C,5%CO)。用手轻拍培养瓶壁,观察到细胞完全从壁上脱落下来为止。
(4)加入1ml的含血清培养基终止反应。
(5)用Tip头多次吹吸,使细胞完全分散开。
(6)将培养液装入离心管中,1000rpm离心5min。
(7)用培养液重悬细胞,细胞计数后选择0.8X10 个细胞加入一个35mm培养皿。
(8)将合适体积完全培养液加入离心管中,混匀细胞后轻轻加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
(9)将培养皿转入CO培养箱中培养,第二天转染。
细胞转染
1)转染试剂的准备
A.将400ul去核酸酶水加入管中,震荡10秒钟,溶解脂状物。
B.震荡后将试剂放在-20摄氏度保存,使用前还需震荡。
2)选择合适的混合比例(1:1-1:2/脂质体体积:脱氧核糖核酸质量)来转染细胞。在一个转染管中加入合适体积的无血清培养基。加入合适质量的MyoD或者EGFP的DNA,震荡后在加入合适体积的转染试剂,再次震荡。
5)将混合液在室温放置10—15分钟。
6)吸去培养板中的培养基,用pbs或者无血清培养基清洗一次。
7)加入混合液,将细胞放回培养箱中培养一个小时。
8)到时后,根据细胞种类决定是否移除混合液,之后加入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48小时。
第二次细胞传代
1)在转染后24小时,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
2)再次进行细胞传代,按照免疫染色合适的密度0.8X105个细胞/35mm培养皿将细胞重新放入培养皿中。
3)在正常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按照染色要求条件固定。
筛选
转染细胞筛选
1.确定抗生素作用的最佳浓度:
不同的细胞株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在筛选前要做预试验,确定抗生素对所选择细胞的最低作用浓度。
1) 提前24 小时在96 孔板或24 孔板中接种细胞8 孔,接种量以第二天长成25%单层为宜,置CO2 孵箱中37℃培养过夜。
2) 将培养液换成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抗生素浓度按梯度递增(0, 50, 100, 200,400, 600, 800 和1000μg/ml)。
3) 培养10-14 天以绝大部分细胞死亡浓度为准,一般为400-800μg/ml,筛选稳定表达克隆时可比该浓度适当提高一个级别维持时使用筛选浓度的一半.
2.转染按前面的步骤进行。
3.转染72 小时后按1:10 的比例将转染细胞在6 孔板中传代,换为含预试验中确定的抗生素浓度的选择培养基。在6 孔板内可见单个细胞,继续培养可见单个细胞分裂繁殖形成单个抗性集落,此时可用两种方法挑选单克隆。
1) 滤纸片法:用消毒的5x5mm 滤纸片浸过胰酶,将滤纸片贴在单细胞集落上10-15 秒,取出粘附有细胞的滤纸片放于24 孔板中继续加压培养。细胞在24 孔板中长满后转入25cm 培养瓶中,长满后再转入75cm 培养瓶中培养。
2) 有限稀释法:将细胞消化下来后做连续的10 倍稀释(10-2—10-10),将每一稀释度的细胞滴加到96 孔板中培养,7-10 天后,选择单个克隆生长的孔再一次进行克隆。
4. ELISA 或Western blot 检测单克隆细胞中外源蛋白的表达情况由于不同克隆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可同时挑选多个克隆选择表达量最高的克隆传代并保种。
研究进展
转染技术
国际上推出了一些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转染技术,以其适用宿主范围广,操作简便,对细胞毒性小,转染效 率高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其中树枝状聚合物(Dendrimers)和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的转染性能最佳,但树枝状聚合物的结构不易于进一步改性,且其合成工艺复杂。聚乙烯亚胺是一种具有较高的阳离子电荷密度的有机大分子,每相隔二个碳个原子,即每“第三个原子都是质子化的氨基氮原子,使得聚合物网络在任何pH下都能充当有效的“质子海绵”(protonsponge)体。这种聚阳离子能将各种报告基因转入各种种属细胞,其效果好于脂质聚胺,经进一步的改性后,其转染性能好于树枝状聚合物,而且它的细胞毒性低。大量实验证明,PEI是非常有希望的基因治疗载体。目前在设计更复杂的基因载体时,PEI经常做为核心组成成分。
转染效率
线型PEI(LinePEI,LPEI)与其衍生物用作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比分枝状PEI(BranchedPEI,BPEI)要早一些,过去的研究认为在不考虑具体条件,LPEI/脱氧核糖核酸转染配位化合物细胞毒性较低,有利于细胞定位,因此与BPEI相比应该转染效率高一些。但最近研究表明BPEI的分枝度高有利于形成小的转染复合物,从而提高转染效率,但同时细胞毒性也增大。超高分枝的、较柔性的PEI衍生物含有额外的仲胺基和叔胺基,在染实验中发现这种PEI的毒性低,但转染效率却较高。
有的产品采用各种分枝状和超高分枝状的小分子PEI与各种含有生理条件下可降解键的交联剂交联,合成出的一系列高分枝的可降解的PEI衍生物。聚合物的分枝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正电性,因此易于高效地包裹各种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分子及质粒形成小的纳米颗粒,从而提高转染效率,当所形成配位化合物进入细胞以后,其中所含的生理条件下可降解的化学键在细胞内水解,使交联聚合物分解为无细胞毒性的小分子PEI,这样结构的转染试剂在体外应用可以获得高的转染效率和低的细胞毒性,其可降解性对体内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最新的转染试剂是采用纳米材料制作,如Engreen,其原理是:分子内含有许多氨基,在生理PH下会发生质子化,这些质子化的氨基可以中和脱氧核糖核酸质粒表面的负电荷,使DNA分子由伸展结构压缩为体积相对较小的DNA粒子,并包裹在其中,使D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转染配位化合物主要是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DNA转移进入细胞,形成内含体(endosome),DNA从内含体释放,进入细胞质中,再进一步进入核内转录、表达。通过纳米技术生产出的转染试剂在纳米尺度表现出结合保护DNA能力强、毒性低的独特性能。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类
化学
物理
实验
目的
原理
材料器材
步骤
筛选
研究进展
转染技术
转染效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