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鲽
体无鳞的冷温性底层海水鱼类
石鲽(学名:Kareius bicoloratus),又名石江、石板、石夹等,为辐鳍鱼纲鲽形目石鲽属的鱼类。石鲽为冷温带底层海鱼,主要分布于温带及寒带地区,栖息深度可达150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太平洋,从日本到库页岛、千岛群岛朝鲜半岛、中国北部和台湾等地。石鲽肉质近似刺黄盖鲽,具有耐贮藏的特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山东省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背、腹缘凸度相似,很侧扁。尾柄长与高相似。头高大于头长,背缘在上眼前缘上方有一凹刻。吻钝,等于或微长于眼径。两眼位头右侧,下眼位较前。眼间隔窄,中央微凸;大鱼有祖骨质突起,前端延向两眼前缘。前鼻孔有管状皮突起,后鼻孔较大;右鼻孔位眼间隔前端吻右侧;左鼻孔约位上眼前缘中央头左侧。口前位,稍斜小。两颌左侧略长,右上颌约达下眼瞳孔前缘下方。口闭时下颌微突出。有一下颏突起。舌短、窄圆、游离。前鳃盖骨后缘外露而不游离。鳃孔上端略过胸鳍基。鳃弓上肢鳃耙钝突起状;下肢鳃耙为张扁形,较鳃丝短。鳃峡后端距眼较距前鳃盖骨后缘近。
体无鳞,小形鱼完全裸出,稍大鱼则有粗糙骨板出现,通常沿背鳍与臀鳍基底以及侧线排列为3纵行,头部及尾柄上下亦有小骨板;无眼侧完全裸出。侧线略呈直线状,有上枝。背鳍起点偏在无眼侧,约与上眼前缘相对。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圆形或截形。有眼侧褐色或灰褐色,或有小形暗色斑纹。
其区别于赫氏高眼鲽的主要特征是:背鳍腹鳍边缘均有坚硬状不规则的石骨数块,故名“石岗鱼”。石骨与鱼体大小相关,鱼大则石骨大,鱼小则石骨小,一般大者如蚕豆大。牙小,上下颌各一行。头小,略扁。两眼均在头的右侧。侧线较直、明显、前部微突起。有眼一侧被栉鳞、呈褐色或灰褐色;无眼一侧被圆鳞,呈银白色,有的身上和鳍上有小形暗色斑纹。
分布范围
石鲽主要分布于温带寒带地区,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以南,我国主要产于东海西北部、黄海渤海。以海洋岛渔场,石岛渔场和辽东湾渔场产量较多。生产季节为春秋两季,以秋季产量较大。辽宁长海县盛渔期为9~10月份,产量颇丰。
生活习性
石鲽是一种冷温带底层海鱼,栖息深度可达150米,体长可达50公分,生活习性不明,可作为食用鱼。石鲽鱼与赫氏高眼鲽外形近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250~400克。石鲽鱼是海洋岛渔场,石岛渔场和辽东湾渔场产量较多的鱼类。石鲽的饮食习性以海洋底栖生物为主,其主要食物包括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亚门瓣鳃纲多毛纲等。
经济价值
石鲽鱼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冷温性底层高档海水鱼类,其肉质、口味和营养价值均可与牙鲆鱼媲美,而生长速度、低温耐受力和摄食习性又明显优于牙鲆鱼,适宜浅海网箱养殖,可直接在海上越冬,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近年来,石鲽鱼养殖由于人工育苗技术难以解决,完全依赖采捕自然苗,因而一直未能得到大规模发展。
石鲽肉质近似刺黄盖鲽,食法与刺黄盖鲽同,鲜鱼比较耐贮藏,因而很受东北地区消费者欢迎。此外,石鲽鱼也是出口创汇商品。
人工繁殖
经研究人员实验,人工培养条件下,石鲽亲鱼性腺虽能发育,但难以自然产卵,需人工催产。石鲽性腺发育适宜水温为4~10℃,受精卵正常孵化水温为4~8℃。在6~10.5℃条件下,经34天培育,共获1.3cm接近完成变态稚鱼804尾。
参考资料
Kareius bicoloratus.Species 2000 China.2024-09-03
Platichthys bicoloratus.FishBase.2024-09-0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经济价值
人工繁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