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五道庙
潍坊市老潍县西南关的两处庙宇
说起老潍县五道庙,潍坊市原住居民总有拉不完的话题。
潍县五道庙一般指位于老潍县西南关的五道庙。实际上,老潍县五道庙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其正式名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庙位于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今潍城区五道堂巷便因为其中的五道堂而得名。五道庙原址在今潍城区人民街、爱国路、五道堂巷交叉口以西。至今,五道庙门前的街道仍然维持通向五个方向的格局。
基本介绍
五道堂及其神灵
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瓜尔佳·荣禄。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神灵。
清末以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里建有五道庙。仅潍县一带就建有两处。一处是西南关的这座五道堂;另一处位于老潍县东城(东关),这一处未见相关情况记载,仅有一条五道庙街可提供旁证。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东城五道庙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3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南起南下河街,北到叶挺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据记载,这条街道因建有道教寺院五道庙而得名。五道庙街在解放初期注销名称并入南下河街,1997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区国美家电城内———这是与潍县五道将军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全国各地所建五道庙一般都供奉五道将军。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将军,还有五盗将军,俗称盗神———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等人死后阴魂不散。民众为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五道将军与五盗将军,发音相同,名称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老潍县五道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系在倾废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郭公祠是供奉明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潍县知县郭梦麟的聂氏宗祠。五道堂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五道堂山门建在高约一米半左右的庙台上,登上十余级石阶才能上去。山门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山门左右设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殿门两旁的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将军神像,五道将军一手高举钢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严。前面塑一红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两边,手持大刀宝剑等兵器,怒目直视,令人望而生畏。殿前院内建有钟楼、香火池,还栽有四株古松,遮云蔽日。院内北侧,还建有关羽神。
当地及周边民众遇有丧事,一般要到五道堂进行“送浆水”“报庙”仪式。民众平时也会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贵子”。另外,儿童受到惊吓后精神恍惚,不能恢复常态,去医院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当地俗称“掉了魂”,民众也习惯于向五道将军求助。方法是夜深人静时敞开自家门,拿九张祭奠用的黄草纸(其中一张用毛笔写上竖排格式的专用祝词)到附近寻找一处十字路口烧掉,然后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呼唤孩子回家,一边回到家中在病童的脸上、身上抚摸几下即可。专用祝词是:“荡荡游魂何处留存荒郊野外遍地搜寻路有路神五道将军游魂附体重加精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九……(九个九字一笔写成)”。据说灵验得很。
仙师庙及其神灵
其实,老潍县五道庙的名声以及对民众生活的特殊影响主要来自与五道堂仅一墙之隔的仙师庙。
仙师庙始建于清代道光(1821至1850年),原址在潍县西城(潍县城)安乐街北端的北城墙边。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安乐街东段为东西走向,西段为南北走向,是一条长约0.28公里、宽约4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取“平安快乐”之意而得名,东起梁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北到北马道。安乐街1967年取“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之意改称红旗后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88年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原址在今潍城区十笏园小区内———这是与老潍县仙师庙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1922年,仙师庙移至潍县五道堂的南邻重建。重建后的仙师庙在原安乐街仙师庙的西南方向。仙师庙有一个小门与五道堂相通。
仙师庙也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庙宇,供奉俗称为“老师父”的仙师。从史书中查阅不出仙师“老师父”为何方神灵。民间传说仙师“老师父”为铁狸子、狐属黄鼬中得道成仙的神灵。
当地民间关于仙师“老师父”来历的传说是:清末民初,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自东北方向来到潍县西南关。他医道高明,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老者后来突然失踪。大家便联想起五道堂南侧的一处类似于铁狸子、狐狸或黄洞穴的斜坡状洞口。有人甚至活灵活现地说自己亲眼看见老者化作一道白光进入洞穴。一传十、十传百,民众便对那处洞穴顶礼膜拜,称老者为仙师、老师父,祈求健康多福,不幸染疾的民众祈求老师父保佑早日康复。据说也灵验得很。
按照民间传说,“老师父”共有兄弟六位,其中的五位得道成仙,“老师父”的道行和威望最高。人们把“老师父”及其兄弟看作是福运、友善、祥和、治病除灾的人格化身。1922年,潍县一位丁姓士绅倡议在五道堂南侧斜坡状洞口处重建仙师庙,故居在附近西南关新巷子的清末状元王寿彭笃信“老师父”,不仅鼎力相助,还为庙宇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西南关新巷子即老潍县著名的“状元胡同”。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西南关新巷子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两到4米的普通城市街巷,因在西南关一带形成街道的时间较晚而得名,东起南关党家湾崖(1992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西到三义庙街(1993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五道庙小区)。西南关新巷子1967年取“力争上游”之意改称上游东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92年、1993年分两次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状元胡同”便不复存在,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五道庙小区。“状元胡同”的有关情况见拙作《漫话老潍县的城门》(载《潍坊晚报》2009年3月1日12版),在此不复赘述。“力争上游”一词取自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无独有偶。在乔官镇一带也有关于“老师父”的传说:乔官镇有个梁家庄。梁家庄有一棵粗大的“宋槐”。这棵自宋代立村时就有的古槐,由于年久,树干空了,里面可以盛得下五六个人。明代,里面住进了一只铁豹猫,并得道成仙。清代,铁狸子另寻住处,搬到潍县一带去了,那里的人们给它建了一座“仙师庙”。因为铁狸子得道成仙于梁家庄的老槐树,所以只有梁家庄的人敢叫它“铁大人”、“铁老仙师”,其它地方的人都不能在它的名字前面加个“铁”字,若是有人胆敢犯了忌讳,必定遭到它的报复。因为有这个传说,潍县(潍坊市)民众甚至专程到昌乐梁家庄祭拜“老师父”得道成仙的地方。
根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仙师庙建有木栅栏庙门,两旁各置一座坐望式石狮以示守护。据说,南侧的石狮口中雕有舌头,俗称“灵巴”(潍坊方言,意思是会说话);北侧的石狮口中无舌,是“哑巴”。“仙师庙”的匾额和“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的楹联,嵌刻在石头上并镶嵌在庙门的上额和两侧。仙师庙正殿规模不大,却也画栋彩柱,雕门透窗,颇为精致。神龛以隔扇相间。清秀的老仙师塑像,和颜善目,栩栩如生,身披斗篷端坐中央,人们都称他为“老师父”。左右分别是“二仙师”和“五仙师”的塑像相伴。堂廊供案底下建有“老师父洞”,上面用木板掩盖。正殿后墙外留一洞口,洞口上方建有一座小型庙宇式建筑,该建筑可以从三面出入。正殿前有方型铁制大香炉,供进香之用。从庙门到正殿前是比正殿还高的起脊铁棚,铁棚与殿堂连在一起,外观就像是一座大殿。铁棚内时常张挂着诸如“有求必应”、“神到病除”等感恩牌匾和锦旗。铁棚的北侧有角门与五道庙相通,南侧有僧舍三间,一名道士作为庙宇住持长年住守。仙师庙重建二十多年后,又有人传说,“老师父”兄弟中的老三已回来与之团聚,于是又有人出面倡议凑钱,于1946年利用五道堂与仙师庙的两面山墙之间的空间,修建了“三仙师”神龛,其左右加塑了“胡(狐)三太爷”和“老三哥”神位,新增添的设施称为“三仙祠”。由此可见,仙师庙属于动物崇拜类庙宇
仙师庙建庙时间较晚,但打从重建后它的香火之盛却一直超过当地的任何一处庙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善男信女不约而同,纷纷到仙师庙顶礼膜拜。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在这一天向老师父拜寿许愿的信众,不仅带着香纸、奉钱,还有鸡、鸭、鱼、蛋、点心、面食等各种供品,香案上摆不下,绝大部分都从老师父洞口送入洞内。据知情人透露,老师父洞内放置一口大缸,从洞口投入的供品都掉在缸内。庙会结束后,掀开洞盖板便可取出供品。这样,一天下来,庙内便可收到不少钱财、饭菜和食品,一般由道士、庙会执事和帮忙者分享。这天,庙里庙外,人群涌动,摩肩接踵,一整天香火不断,青烟缭绕,纸灰满天。当时的五道庙具有深沟层崖的地貌特点,四周都是墓地农田。前来赶庙会的妇女们,头插松柏、针线,肩挎覆盖红色包袱的箢篼,远道而来,三五成堆地席地而坐,有的诵经、念佛,有的说道传教,还有的“拜干娘”、“结亲”、“许愿”。沟下坡上人山人海。
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同时也是五道庙庙会日,五道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据说,庙会当日的凌晨两三点钟,五道庙附近就开始热闹起来,挑担的、赶车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早上七八点钟,人就非常多了,五道庙前的五条大路上,满满的全是人,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耍猴的、卖艺的,吹糖稀人的、拉西洋片的、卖潍县地方小吃的,十分兴盛,附近十里八村的民众也会赶来逛庙会。有时进香赶会者可达上万人。五道庙庙会成为民国时期当地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庙会。
因为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老师父”对当地民众的信仰取向至今发挥着其它宗教所奉神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五道庙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干预,五道庙一带公开的供奉活动逐渐停止。但由于仙师庙供奉的“老师父”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当地笃信“老师父”的民众一直有一定规模。儿童“掉了魂”,民众依然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向五道将军求助。只是此类活动一般改为隐秘进行。只要不公开进行、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有关方面对此也多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态度不予干涉。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社会号召“破四旧(资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类活动便划入严禁之列,一度完全绝迹。因失修,五道堂与仙师庙所属的建筑物于1968年彻底拆除,原址改建为潍坊制锁厂及当地居民委员会所办实体用房。
1978年以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对普通民众的信仰取向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当地民众便逐渐恢复原来的传统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特别是传说中的农历三月初八“老师父”生日这天,民众自发到五道庙原址祭拜,而且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当地民间要求在五道庙原址重建五道堂与仙师庙的呼声一直很高。当时曾成立潍坊五道庙筹建办公室,并筹得一些善款。后来五道庙筹建办公室逐渐偃旗息鼓
2008年,潍坊市拆除五道庙原址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并结合这一地带进行的拆迁改造活动,在五道庙原址开工重建五道庙博物馆。据了解,建成后的五道庙博物馆整体将为三角形,成运动之态,鼎足之状,占地8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山门、五道堂、三圣殿、仙师殿、碑廊、展厅等建筑组成。五道庙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潍坊市区开展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明进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载体。
历史沿革
老潍坊有一座香火十分旺盛的道观古刹五道堂。位于潍城区西南关爱国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此乃五条道路的交汇处,故称五道堂,祭祀道教正神五道将军,后在庙的南侧建仙师庙,与五道堂毗邻,祀仙师老师傅。成为国内少见的两庙相依而存的奇特景观。嗣后,两庙合一,人们习惯地称五道庙。
五道庙建于明代。早年此处沟壑纵横,庙宇矗立在一个高崖之上,崖下流水潺潺,庙内松柏参天,郁郁葱葱,钟声悠悠,群鸦争鸣,呈现出一派仙境。南部山区的溪水产年从庙前流过,经柳树行子流向护城诃。溪水在此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大湾,名曰五道庙湾。传说夜间庙内会有巨蟒探出,伸到大湾中吸水。明正德年间(1506-1520)潍县知县郭梦麟清正廉洁,作古后,邑人建聂氏宗祠纪念,因年久失修二倾。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位于姓学士,查地形,恤民情,在“郭公祠”的废墟上建起了五道堂。万年四十年(1612年)重修。康熙帝七年(1668年)因地震再次倾圮,士人李应星历时七年再修。悬匾额“五道神庙”,庙宇小巧玲珑,斗拱飞檐,坐西朝东,十几台阶,出门三间,门内两端分别是男魂司与女魂司,旨为亡灵之路。进院内有一甬道,直通正殿,内祀五道将军,神明黑脸浓眉,虎目圆睁,左手执鞭,右手持剑,脚踏小鬼,威风八面。殿门横匾蓝底金字,上书“神威远震”,两旁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墙内嵌有清康熙重修五道庙的石碑两座,五道将军身边塑有土地神一尊,五道将军乃东岳大帝的属神,是一位刚直不阿。扶贫济弱的正义之神。他与土地爷一起保护邑人出行平安,并执管通向阴间的诸事。院内设钟楼、香火池。院墙上还建有关圣帝军神龕。后殿祀送生娘娘,称百子殿,专为人间送来新的生命。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刘以贵撰《重修五道庙碑记》载:潍城区南门外,迤逦屈曲为道五,因建庙其上,而额之曰五道神庙,往来过者,皆取道焉。“包邮人们一路平安,四季平安。农历端午节是神道生日,祭祀朝拜者络绎不绝,人声鼎沸。
【仙师庙】清朝中后潍邑西南关出现一神医为民除病减灾,老人鹤发童颜,一身仙风道骨。但是后来老人突然失踪,打击疑惑之时,据潍邑“闯关东”的人说在东北见过这位老人。大家顿时明白了,这是一生灵得道成仙的化身。丁姓绅士倡议毗邻五道庙建仙师庙。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寿彭(1874-1929)重状元后,为感恩显示2,鼎力助庙,亲书山门横匾“仙师庙”,并提楹联“仁术传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山为门楼式,仙师庙与五道庙一墙相隔,莫阿婆的规模略小于五道庙。庙门朝东,门凹呈八字形,七级台阶,两旁置石狮一对,院内青砖铺地,设大香炉一个,上空用瓦陵铁皮制作的特大天棚来遮雨,上有两个出烟的圆孔,人们说像是两只眼睛。大殿神龛用玻璃相隔,内塑老师傅金身塑像,外披黄缎斗篷,五缕长须,端庄慈祥;二师父,吴师傅分坐两旁。神像前设供桌香案,摆有铁磐、木鱼、卦签。大殿前方明珠上的楹联为:“千处祈祷千处应,一方供敬一方灵”。大殿后,墙下方有一洞,称为仙师的“洞府”。沿南墙有三间平房,乃主持道士所住,后院有地一亩,供外乡人柩之所,当年三月初八开光日,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据90岁的胡鸿魁老人介绍说“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大戏院经理丁玉堂、铭新池经理郭训、南新洋行经理姚云峰等人都是潍县出名的慈善家,他们倡议,将东北另一神明胡三太爷请来坐北殿(原五道将军坐处”,三仙师与老三哥分坐两边“并对庙宇进行了修缮,使之更加富丽堂皇。正殿悬大红横匾,上书”有求必应“落款是”弟子姚云峰“。(姚云峰,沈阳市人)、赠送横匾、帐子的不乏达官显贵。复增酱园的二少爷被土匪绑票,多次送钱未果,后到仙师庙祈求老师傅,当夜少爷返回。掌柜陈德孚感恩神灵,敬献大匾与帐子。驻潍军队韩复74师师长李汉章也呈大匾于庙中,诸神明贴近百姓,整个鲁中,乃至山东省三省,有口皆碑,家喻户晓,老师傅成为一大批百姓心中的保护神,香火几百年不衰,1968你那庙被损毁,但香火依然,曾明令禁香,但田头巷尾,香火依然,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民俗,一种寄托将是根深蒂固。
【主持道长】由于香火旺盛,道观的住持道人从未间断过。清代无考,民国年间的主持有李国清,原籍青州市郑母,早年兄弟多人来潍,其他人多做瓦匠,因他有文化,出家人为道。葛师傅,东关人,私塾老师,半路出家,康家庄有一妇女,人称“神仙三老姑”平日在庙内做道姑,从事道教活动,初一、十五进香的人多,玉清宫的道士张信周,张祥坤、丁嘉善等过来协助。每年的三月初八,是五道庙的庙会,也就是老师傅的生日,全国的著名道长应邀来潍做法讲道,平日,周围百姓往庙里送饭,又过生日的,就送老潍县肉丸子面条,庙会时,信徒送的食品不计其数,道士们可享用多日。解放后李师傅九十余谢世,古庙交由西南关居委会代为管理。
【庙会】每年三月初八是庙会。老百姓有前夜烧头香(指有早烧香者)的说法,傍晚人们就开始涌进庙堂,早烧香早受益。商贾或官宦人家趁夜色进香,旧社会骑马坐轿;现代是轿车成行。主持以礼相待,施主慷慨资助。一夜不会间断。各县的香客们做早班火车纷纷赶来,无钱的农民步行一天一夜赶来的甚多。早六点,庙前已经是黑压压一片,车水马龙,朝拜者大都是有车族或者上班族,早拜早归。到了十点后。庙会形成高峰,水泄不通人满为患。据老人讲,五道庙会最多时达四五万人之多,信徒则不计其数。
许过愿的香客们开始大彻大悟,谢却了红尘太多的负重与铅华,开始放下矜持拥抱春天,大家围坐起来,唱歌、跳舞、宣泄着激情。尽是扬善积德、期盼、祝愿、安康、祥和。有一老太的快板颇具新意,赞美劳动致富,歌颂盛世乾坤:“……修公路、建工厂、盖大棚,养鸡场,俺闺女当上了老板娘。和谐生活多么好,多亏上级的好领导!”围观者夸声不绝;庙前几位女信徒唱起了“诗经”,顺便兜售印有经文的红绸卷。他们当中不乏专业歌手的水平,无伴奏则能余音缭绕,一位唱歌的中年妇女由于过于高兴,竟然用扩音喇叭唱起了流行歌曲,忽然忘了词,傻了,顿时惹得大家捧腹,自己也笑的弯了腰。庙后几位信徒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老太太中还有几位年轻的姑娘,她们扭得很开心。庙北面有人免费的供应粥,用现代化的一次性杯子,周围挤满了喝粥的人,像是旧时的“赊饭”。周围还有一些老太太围坐在一起,唱歌、讲道、给小孩拜干娘。大部分信男信女以烧香烧纸来祈求神明。周围浓烟滚滚,纸花飘扬,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都有,他们虔诚地跪拜在地上,寄托着自己精神的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在重复着那句老话:“信则有,诚则灵”的不朽的信条,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78岁的老翁说:“我当过十几年的兵,我祈祷的目的只有一个,愿天下永远太平!”说得那么简单。干脆。还有人在唱着古人唱的老调:“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前世修来今世受,今世修积后世人,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积善人,”还有人唱道:“泰安山上一棵松,孝敬老人是传统;不孝之子有一天,必遭天打五雷轰”……菲刻意,自愿的。传统的道德与良知,变成了民众心声的倾诉。本能的与神交流,天地合一,达到心理的平衡,这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示,民众解脱苦难的精神寄托,是生灵的呼唤与叹息。凝聚,在延伸。
庙会又是一个物资交流大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大会。人们平日所用的生活、生产用品在庙会中都会见到,在过去的庙会上,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糖稀人、糯米人、布老虎、鼓当子、纸风车等等。还有变戏法的、唱大戏的、打拳卖艺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五花八门,让人们尽情地享受欢乐。小吃、美食,那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原来是本土的名吃,如刀切糕、欢喜团、梨膏、绿豆丸子面条水煎包素三鲜饺子锅饼等等。外地的名吃占据庙会,新疆、内蒙的烤肉串大连市青岛市的烤鱿鱼,绍兴的臭豆腐,北京的糖葫芦……随着人流,是一派现代化的强刺激,摇滚,震耳欲聋,商贩们随着音乐,摇晃着屁股,嘶声力竭地叫卖着,全国各地的名小吃大显身手,进完香的信徒们可大饱口福。一韩姓小贩偷偷对笔者说:“一年生意今日最好,几千元进账。”
五道庙是一座道观,后与仙师庙合为一庙,老师傅成为五道庙的主神。多年潜移默化,已经成为了潍坊市民间的福星、除病消灾,真诚奉献的人格化身。“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翼羽,以其他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现五道庙博物馆
概括
五道庙博物馆是潍坊市潍城区的重要文化工程,建成后不但将成为休闲朝圣的场所,知名的旅游胜地,而且将成为鸢都潍坊的靓丽名片和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方平台。
五道庙博物馆计划在原五道庙遗址上重建。五道庙,因处五条道路的交汇点而得名;建于明,兴与清;又名五道堂、仙师庙,俗称老师傅庙,实为两庙合一的奇特景观。庙内供奉道教正神“五道将军”和广行善事得道成仙的“老师傅”。
历史上,五道庙的兴盛,主要得益于蒲松龄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当年古刹掩映,钟声道号,香烟缭绕,香客甚众。后经清末状元王寿朋等文人学者、名流卢贤拔鼎力自助,有了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五道庙博物馆抵触潍坊市潍城区爱国路中段西侧,整体为三角型,成运动之态,鼎足之状,占地10亩,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山门、五道堂、三圣殿、仙师殿、碑廊、展厅等建筑组成。五道庙博物馆的建筑,将浓缩中原地区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艺术精华,展现庄重典雅的神韵风格,描梁画栋,飞檐重瓦,金碧辉煌,古色古香。
五道庙博物馆建成后,将以人为本,沟通心灵,启迪善良,并开展学术研究,编撰书籍,设立展室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明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馆理念
中国文艺网八大、中国作家协会七大会议报告中提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一切有思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中去;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潍坊市五道庙博物馆就是根据会议精神设立的,旨在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促进经济,服务社会。对于古代文化,我们将秉承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为宗旨,贯彻挖掘、探索、整理、提高的方针,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在传承和创新中稳步前进。在具体事实上,做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沟通心灵,启迪善心,安抚大众,和谐社会,博爱广施,仁慈济世。
五道庙博物馆不仅是要打造潍坊市历史民俗文化的一处展示平台,更是要成为靓丽都市中的一处清净的休闲会所,更好地推动潍坊经济文化双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我们通过在馆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来彰显我们的建馆理念,整理和弘扬潍坊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历史精髓,开阔民众视野,丰富市民生活,如:成立五道庙博物馆文化研究会;设立庙宇、民俗文化展厅;编辑出版五道庙博物馆文化系统丛书;开展有关易经、养生、庙宇及道教文化等讲座交流活动等。
项目介绍
开工仪式
五道庙旧貌
五道庙奠基庆典
五道庙奠基仪式
五道庙开工庆典
参考资料
【文化潍州】五道庙.潍坊市人民政府.2023-11-06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五道堂及其神灵
仙师庙及其神灵
五道庙的演变
历史沿革
现五道庙博物馆
概括
本馆理念
项目介绍
开工仪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