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训
清代文学家
温训(1787年~1851年),字伊初,号登云山人。著名文学家、诗人,清末举人,客家四大才子之一。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旧长乐县)登镇下滩村人。20岁时为县学生员,30岁入广州粤秀书院,后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受阮元奖赏,获保举为拔贡,入太学,却屡屡不获优选。温训因《夕阳诗》而轰动诗坛,被誉为“温夕阳”,他因写《弭害续录》禁烟论文而震撼朝野,文名扬世。著有《登云山房文集》4卷、《梧溪石屋诗钞》6卷行世。
人物简介
温训(1787年~1851年),字宗德,号伊初,五华县龙村镇登畲下滩村人
20岁为县学生员。
清嘉庆十七年(1812)赴长汀县探亲,拜见伊秉绶知府于秋水园,被视为优秀人才。
二十三年,入广州粤秀书院肄业3年,后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数获奖赏。擅长文言文,所作《观运》、《观民》、《西关火》等称著于时。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考取拔贡。
十二年乡试中举人
十五年,北上会试不第,受聘为顺天府尹署家庭教师,与名士结古文诗社。
十八年,因母死辞归,又遭父丧,在家筑“梧溪石屋”,又称“登云山房”。
十九年,受聘为《新宁县志》总。
二十四年,在惠阳区教学。二十五年,知县侯坤元聘请其总纂《长乐县志》,完成后,知县欲向上申报奖励,温训坚辞,后受两广总督徐广缙聘请,撰写《海晏》、《嘉禾》两颂。
咸丰元年(1851),温训病逝于家中,终年64岁。
人物生平
温训(1787年~1851年),字宗德,一字伊初,别号登云山人,清代乾隆、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长乐登畲下滩村人。温训因《夕阳诗》而轰动诗坛,被誉为“温夕阳”;因写《弭害续议》禁烟论文而震撼朝野,文名扬世;温训主纂《长乐县志》,在家乡留下千古不朽之业。温训与黄遵宪宋湘丘逢甲,同称为“清代梅州客家四才子”。著有《登云山房文集》4卷、《梧溪石屋诗钞》6卷行世。
“万里长江做浴盆”
温训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当地知名的文人,父亲温祥采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在宁化县长汀县当过县丞
温训天资聪敏,从小勤奋好学。夏夜苦读时,为避蚊叮,常常把脚伸进陶瓮里。一天,他一边读书一边吃糖蘸,因为只顾读书,把一砚墨汁当作糖汁蘸粄吃光了。母亲发现了,问他:“甜吗?”他说:“好甜,蘸了总是蘸了。”母亲不禁笑了。温训这才如梦初醒。
温训祖父经常和孙子谈论诗文,也喜欢带孙子游山玩水。一天,风和日丽,爷孙俩到邻村访亲。乡间小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训子高兴得活蹦乱跳。走到水塘边,看见有七只鸭子游水觅食。爷爷有意考考孙子,就出一上联:“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单一”。这个上联实在出得巧妙,一时难住了小温训。忽然,水面跃出一条大鲤鱼。温训高兴地说:“爷爷,下联有了,‘尺鱼跃水条条九寸十分’。”爷爷听了,会心笑了。
晌午后爷孙尽兴回家。小训子走得满头大汗,吵着要下河里游泳。爷爷一看路下的河水深不可测,怕水深出事,但又拗不过孙子再三央求,只好对他说:“爷爷出个上联,只要你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去游泳。”小温训高兴得跳起来,还没等爷爷说出上联,他已把衣服脱光,做好了下水准备。爷爷说:“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做浴盆。”话音刚落“噗通”一声,小温训已跳进河水里了。爷爷看着在河中嬉戏的孙子,心里乐滋滋的。
“自是陈亮叶适一流人物”
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温训20岁考取县学生员。嘉庆二十三年(1818),到广州粤秀书院读书三年。粤秀书院的前后院长许乃济陈昌齐张岳崧,都对温训寄予很高的期望。嘉庆二十五年(1820),两广总督阮元创办学海堂书院,将温训收为门下士,数获优赏。
温训于道光十二年(1832)结集《梧溪石屋诗钞》。温训在《自序》中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训生七岁入乡塾,十岁学制艺。成童后,稍学为古歌诗杂文。弱冠补博士弟子,始一意于古文。当其时,伯子尝语余曰,汝矢志希古,欲到何人。训笑曰,二十年后,会当作陈师道。夫无己之诗,宗仰老杜,其文亦具体昌黎,在宋人中甚为卓卓者。即其所造,岂易及哉。且兼才之难也,如少陵圣于诗,而文鲜可传者。子固长于文,而诗少可诵者。以二子之才,尚且如此,况训陋,何敢两营乎。顾心实好之,如蝜蝂然力不能胜,犹多取而负之。”
陈无己,即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无己和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温训以陈师道为榜样,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温训青年时期的力作《夕阳》诗,使之在文坛名声大噪。著名诗评家林昌彝评论:“粤东温伊初先生《夕阳》诗云:‘万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此诗能绘出夕阳之神。伊秉绶知府谓有此诗,已足千古,知言哉。”
伊墨卿,即伊秉绶(1754~1815),福建汀洲府客家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惠州知府、扬州市知府。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与“广东省第一才子”宋湘相交至厚,曾聘任宋湘主政惠州丰湖学院。1812年(爱新觉罗·颙琰十七年),温训到福建汀州省亲,曾见伊墨卿。伊墨卿一见叹异,目为令器。伊墨卿死于1815年,而温训的《夕阳》诗曾获得伊墨卿好评,也可认定《夕阳》诗为温训28岁前的作品。
曾任广东学政的清代名臣翁心存评论说:“温子伊初,用世才也。接其议论风采,自是陈亮叶适一流人物。为古文辞于举世不为之日,非具大愿力者不能。所言皆可见诸施行,非苟作者。诗律雄深雅健,逼真杜陵,皆得正法眼藏,不落第二义谛。粤东英才辈出,经学词赋,份份乎质有其文,求如伊初之绝顶学识,亦不数也。吾于伊初,真相见恨晚。”
翁心存(1791~1862),江苏常熟人,先后任广东、江西省沈阳市学政,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后升体仁阁大学士,1862年成为帝师,逝世后赠太保,溢“文端”,入祀贤良祠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后改名陈亮,赵惇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叶适,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永嘉县人,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侍郎、宝文阁待制等职。翁心存视温训为陈同甫、叶水心一流人物,当是非常高的评价。
“碌碌公车,增君鬓丝”
温训志存高远。“养真衡茅下,努力效前哲”。(《梧山读书》)爱新觉罗·旻宁五年 (1825)温训选取拔贡,取得了参加朝廷考试的资格。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人。温训的好友陈兰圃(即陈澧,1810-1882,番禺人,为学海堂学长多年)在一篇文章中记载了温训参加举人考试的一些情况:考试时温训挥笔万言,不留纸,主考官程思泽、刑福山在闱中传阅,且惊且喜,称赞不止,并将经策进呈朝廷官员阅览。由此,“嘉誉隆起,雅望胜流,咸从奉手”。而这时的温训已经45岁了。
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温训多次进出北京。据温训《待潮京口感怀》诗中的自注:“丙戌(1826)出京,渡江至阳湖,复回扬州市,是二度;癸巳(1833)入都,又出江南;甲午(1834)入都,又出江南,是四度”,温训先后于1826年、1833年、1834年到北京,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有关工作。
温训参加了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的进士考试。由于种种非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原因,温训落第了。因此,温训写了不少感叹的诗篇。《下第出都海秋赋四律以赠依韵奉和》有句云:“太息名场误,吾生剧苦辛。老亲徙倦眼,游子仅馀身。”《京口舟中》“下第刘蕡空感慨,穷途阮籍敢猖狂”则写了对世事的愤慨。
道光三十年(1850),63岁的温训,仍然抱着无限的希望,再赴北京参加礼部主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社会都普遍认为温训当能“应诏而出”,最后却因“部议不行”而无法得尝夙愿。温训的好友也只能悲叹:“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自今出言,宜缄我口。自今著书,宜覆我。碌碌公车,增君鬓丝。潭潭幕府,安君皋比。海晏嘉禾,聊放厥词。遐哉鹤书,翩其来迟。正如巨材,十围合抱。断节空心,日就枯槁。正如骐骥,伏枥以老。奇骨,僵立而倒。”(《陈兰圃祭文》)
温训这次北京落第回到家乡不久,就逝世了,终年64岁。
“男儿生世会有用,
不朽之业可力勥。”
尽管时运不济,但是温训仍努力与命运抗争。“人生行止岂自由,归去且谋升斗粟。我有宝刀三尺长,脱以赠君君束装。临行且为尽一觞,海天万里空青苍。”(《放歌送孙云帆归江右》),而“男儿生世会有用,不朽之业可力勥。”(《己亥四月一日新宁张茶农明府招饮衙斋》之句,更是展现了温训阳刚的“男儿”气概。
温训一生最光辉的亮点是在政治上坚定地反对外国的罂粟侵略。
爱新觉罗·旻宁初年起,鸦片流毒全国,愈演愈烈,以致白银大量外溢,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朝野议论纷纭。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梅县人、信宜市训导吴兰修(1789~1839)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当开禁。温训特写《弭害续议》批驳,文中引周书、据尧典,认为外国鸦片输入中原地区荼毒生灵,长此下去不仅无可筹之饷,亦无可练之兵,朝基不稳,国将不宁。对种食鸦片者,当严令勒限使戒,对违者处于刑律,才可共安太平。
温训之说,得到其好友、时任鸿胪寺卿黄爵滋的赞赏。
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科、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后任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温训在北京期间,与黄爵滋交好成为挚友。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初十日(1838年6月2日),黄爵滋主要以温训的观点,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主张严禁罂粟的奏折,这便是有名的《严塞漏以培国本折》。他主张对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掉,否则即“置之重刑”。黄爵滋这个奏折,对爱新觉罗·旻宁最后决定采取严禁鸦片的政策,派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起了重大作用。
广东省第一才子”宋湘(1756~1826),比温训大31岁,虽未与温训谋面,但也有诗文往来。温训有《挽宋芷湾先生》:“知己真难遇,先生九泉。不成瞻道貌,空自落云笺。吾党文章契,斯言肺腑镌。何当携镜具,絮酒李白。”温训自注:“丙戍(1826)秋,余将出都,值先生入觐,往谒,以病未见。明日登车,先生得余文,极为倾倒,承为点定,并致尺笺。比先生返楚北,竟于十月归道山。知己难逢,终悭一面。悲夫!”温训在《赠张亨父际亮同年二首》自注:“丙戌(1826)入都,以文呈宋芷湾先生,叹曰:‘此大儒千秋豆之盛业也。’又与香铁书,谓:‘近日诗家有亨父,古文有伊初,皆天下奇才。’”
温训晚年主编《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1846),温训受长乐县令侯坤先聘任主修《长乐县志》,“总纂其成,博综要删,称精审焉。”温训在《八月四日夜作》诗中写道:“淫潦肆纵横,衙断来往。今夕稍澄霁,星月见疏朗。寂寂居衙斋,寥寥少徒党。百年文献缺,编摩归吾掌。恭惟千载心,实录期不爽。后来有贤哲,体例庶追仿。”表达了编纂县志的艰辛。
而在此前,大概在道光十九年(1839),温训还应新宁(今台山市)明府张茶农的邀请,参与了《新宁县志》的编纂工作。
生平轶事
温训从小天资聪敏,勤奋好学,20岁为县学生员。清嘉庆十七年(1812),25岁赴福建长汀县省亲时,曾结识汀州知府伊秉绶,深得伊太守赏识。嘉庆二十三年(1818),初入广州粤秀书院,后就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均获优赏。温训擅长文言文,所作《观运》、《观民》称著于时。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选取拔贡。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人。考试时温训挥笔万言,牍不留纸,主考官程思泽、刑福山在闱中传阅,且惊且喜,称赞不止。当时,罂粟流毒日深,朝野议论纷纭。信宜市训导吴兰修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应当开禁。温训特写《弭害续议》批驳,文中引周书、据尧典,主张勒限严禁,对违者处于刑律,才可共安太平。鸿胪寺卿黄爵滋取其说,上奏朝廷禁烟。道光十五年(1853),温训北上会试不中,受聘为顺天府尹署教读,与黄爵滋、汤鹏农、孔继荣张际亮等人,结文言文诗社,吟咏著称京都。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因母丧辞归,接着父又病逝,他在家筑居“梧溪石屋”暂住。次年,受聘为《兴宁县志》总纂。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惠阳区任教。道光二十五年(1845),被聘为《长乐县志》主纂,广征精审。后受两广总督徐广缙聘为幕僚。清咸丰元年(1857),温训病逝于乡,终年64岁。
温训一生多作诗文,其为文立论正直,笔力雄健,其诗托体杜韩,风骨雅尚,为时贤所推重,被当时文坛客籍名人宋湘称为“不失为唐宋大家裔派”。所作咏《夕阳》诗,曾惊动诗坛,因被誉为“温夕阳”
作品
温训著述较多,有《登云山房文稿》4卷、《梧溪石屋诗抄》6卷等。其诗立论醇正,笔力雄大,托体杜韩,风骨雅尚,为时贤所推重。当时文坛客籍名人宋湘、黄钊香称之为“天下奇才”、“不失为唐宋大家裔派”。其《夕阳》诗惊动诗坛,时人誉之为“温夕阳”。诗曰:万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
参考资料
不朽之业可力勥.南方网.2024-09-0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生平轶事
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