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Intensive Care Unit)又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加强监护病房综合
治疗室,是集现代医学理论技术、高科技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及优秀的医护人员于一体,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护理的一个医院核心科室。
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配备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床旁血滤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器等设备,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的救治能力可以衡量一所医院的医疗水平,同时,也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强保障。ICU的类型很多,包括外科ICU、呼吸科ICU、神经科ICU、急诊ICU等,规模有大有小。除了各式各样的医疗设备之外,规模较大的ICU里还分配着许多医生和护士,通常每2张病床分配有1名医生,每张病床分配有2名~3名护士。
ICU治疗护理可以能减少真菌空气感染交叉现象的发生,使病房环境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病房中的病菌数量减少,促进临床医学的积极发展。
发展历程
世界发展
1950年,现代心肺复苏术之父Peter Safar提出了“高级生命支持”的概念,建议患者在重症监护环境中保持镇静和通气支持。Safar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重症医学专家。
1953年,哥本哈根脊髓灰质炎疫情暴发,为了应对大量集中的机械通气和监护的需要,Bjørn Aage Ibsen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症监护室。1958年9月18日,他与
挪威的Tone Dahl Kvittingen共同撰写了第一个阐述了ICU管理原则的文章,该文于1958年9月18日在《Nordisk Medicine》上发表。
1955年,Dartmouth的外科医生William Mosenthal,M.D建立了美国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此后,重症监护的概念逐渐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并在全世界铺展开来。随着重症监护室和从事重症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亟需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和互相交流的平台。1970年,重症医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在美国
洛杉矶成立,它致力于为重症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提供免费的教育材料,并参与各种重症规范与指南的制定。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开发,重症医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专属的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药师、检验人员等的综合大学科。
中国发展
1949年,
新中国成立。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中国面临缺医少药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连年动荡,疫病流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中心主要放在中西医结合,以预防医学为主。当时的医学人才培养主要为短期速成,面向广大基层为主。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范围的传染病逐渐被消灭尽后,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大幅提高,此时医疗开始注重专科发展。大城市里的大医院逐渐建立并扩大,蓄积了许多人才。但由于此后的文革冲击,又造成了医疗水平的停滞不前。直到1976年后,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蓄力多时的医疗行业也随之恢复了活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彼时,新建的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急性三衰(心、肺、肾)抢救研究室,以及一些大医院在专科病房设置的抢救室,开始了中国医学界对于危重患者收治和处理的早期探索。
1979年,
北京协和医院的
陈德昌医生受原国家高教部的委派,赴
巴黎第五大学Cochin医院综合性加强医疗科(ICU)进修。1981—1982年,其又在法国巴黎第五大学Ambroise-Pare医院心脏加强医疗科(CICU)担任一名医生。1982年,陈德昌医生回国以后,开始在协和医院着手建立相应模式的病房。最初只是一张床位的外科监护室。1984年经医院领导批准,按国际先进模式,正式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质的ICU。
北京协和医院曾宪九教授亲自为新成立的临床专科命名——“加强医疗科”。紧随其后,北京医院1984年建立起规范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1985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也成立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重症医学很多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也在协和医院的示范下,在各级卫生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实现了重症医学从开创到快速发展。
1996年9月,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1世纪以来,重症医学科在我国愈来愈受到重视。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大量重症肺炎的患者,需要有效的隔离和有力的呼吸支持,ICU是最佳的去处。此时,重症医学科开始在大众眼里崭露头角。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08年7月,重症医学科被国务院列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获得了唯一代码:302.58。2009年7月,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10年,重症医学专业成为了医生执业范围的一个专属专业。
重症医学专业也开始逐渐向专科精细方向发展。从内科ICU(MICU)、外科ICU(SICU),到许多三级学科,如心内、胸外、呼吸、神经,都有了自己的ICU。ICU不仅向越来越精细的纵深,也向越来越广范围的横向发展,体量上成为了一个足以和内、外、妇、
小儿科并列的二级学科。学科成立初期,很多从事重症的工作人员多由麻醉科医生兼任,后多为内科专科医生担任。由于缺乏统一的培训,临床方面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为了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统一从业人员的资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于2009年发起开展了“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项目”(5C培训),以系统、规范及高质量的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工作为基础,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重症医学从业人员队伍。截至2019年先后培养了近三万人。
ICU收治疾病类型
普通病人治疗都是按疾病
病种来收治到相关疾病科室的,然而ICU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及预后效果来收治病人的,只有病情特别严重,而且有治疗前途的病人才被收治到ICU病房。通常ICU收治疾病类型主要六种:
ICU常见抢救治疗技术
气管插管术
气管插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病人的呼吸道畅通,迅速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或血液,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缺氧和
二氧化碳蓄积。经口气管插管适应症: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是将颈段气管切开,放入金属气管管套或一次性硅胶导管,解除病人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留所致呼吸困难的常见手术。适应症:
深静脉置管术
通过体表穿刺到静脉位置,在大血官腔和心腔位置接入导管。深静脉置管的用途:
ICU常用仪器设备的作用
心电监护仪
心电监护仪是医院实用的精密医学仪器,能持续24小时监测病人动态的生命体征,记录心电数据,具有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智能分析,报警提示功能,可以根据患者当前的心电数据,跟踪捕捉患者具有临床价值的动态变化,无需医护人员手动测量,可以为病人的医疗护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同时,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符合。应用范围:急危重症病人,呼吸、循环衰竭病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
高血压病人,
糖尿病患者,
高脂血症患者,过度肥胖患者,手术病人麻醉中、麻醉后监测。
除颤仪
除颤仪是利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
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医疗器械,是ICU必备的抢救仪器。适应症有:心室颤动、心房纤颤、持续
心房扑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搏过速等。如果病人心律失常速度过快,通常会出现血液动力障碍。尤其是病人有心室颤动,由于心室没有收缩能力,心脏射血与血液循环停止工作,若不及时抢救,常造成患者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而死亡。运用除颤仪可以更好的掌控电流,免于心律失常,恢复心律,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呼吸机
呼吸机是ICU必备的维持呼吸系统功能,保证病人血氧供应的必备武器。
血液净化治疗仪
血液净化治疗的适应症:
类型划分
ICU的类型很多,包括外科ICU、呼吸科ICU、神经科ICU、急诊ICU等,规模有大有小。除了各式各样的医疗设备之外,规模较大的ICU里还分配着许多医生和护士,通常每2张病床分配有1名医生,每张病床分配有2名~3名护士。
ICU监护护理方法
ICU内收治各种危重症患者,不同的患者往往需要重点不同的监护治疗,因而不可能制订一个适合每个病人的,统一的ICU监护方案。但ICU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病情危重,除特殊监护外,都需要起码的基本日常监护,即一般监护。
一般监护
用监护仪监测心率、心电及呼吸;至少每小时记录呼吸率、血压各一次;每2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一次;严格记录出入量;每8小时测尿比重、尿常规及体一次,检查粪便潜血一次;每日精确测量体重一次,并精确记录热卡入量一次。
特殊监护
因病情而异。
血管内插管病人的监护
每日更换导管冲洗液、静脉输入液、输液管及敷料。更换敷料时应检查导管部位是否有感染征象。若长时间置放导管,至少每3日自导管
抽样作细菌培养一次。凡中心静脉、动脉或肺动脉置放导管的患者,发热至38.5℃以上,应作周围血培养,并由每个导管另取血作培养。若患者出现
败血症症状或血培养阳性,要拔掉感染的导管。若仍需插导管,则需更换导管,重新插管。拔除动脉、中心静脉或肺动脉内的导管时,导管尖端部位均应取样送培养。插入动脉、中心静脉及肺动脉的导管,管路各连接处均应用旋锁接头,以防其意外脱落引起出血及气栓。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的监护
需用适当方法固定口
气管插管、鼻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套管,并需将肢体约束固定。及时清除插管或套管内的分泌物,至少每两小时吸痰一次。至少每周检查气管内吸取物,作革兰氏染色细菌及敏感试验两次。
腹膜透析病人的监护
为防止感染,放置导管应在手术室内进行。要用封闭式无菌引流装置。引流装置应每日更换一次,换时戴手套及口罩,严格注意无菌操作技术。更换引流管时,引流液要作细胞计数、分类、革兰氏染色及细菌培养,以观察有无
腹膜炎发生。
透析液用高渗葡萄糖时,每两小时测血糖一次。用无钾透析液以降低血钾时,每4小时应测血钾一次,直至血钾正常为止。血钾正常后改用含钾透析液时,血钾测定次数可减少。若透析液量过大,可引起过度腹胀,致血压上升及呼吸功能不全,应注意观察。
昏迷病人的监护
严密监护神经精神状态(见昏迷)。
ICU治疗护理的意义
重症医学科中存在众多的医疗设备,每种设备都对患者病情起到优良的治疗作用,每名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性,医护人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针对各个病人的身体特点,为其提供科学性的治疗、护理方法,病人的病情将会转危为安,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部分患者家属对重症监护室存在认识误区,未认识到各种医疗设备所占据的地位,与医护人员会产生冲突,此种现象应获得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确保患者的身体症状获得显著好转,呈现积极的趋势。倘若治疗、护理中存在差错,会使重症医学科院内病人感染事件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大,医护人员应对院内感染的病原学资料实施全面了解,制定良好的预防与解决对策,进而使院内感染事件获得合理控制。医护人员应使病房中的阳光较为充足,及时的进行开窗通风,进而病房中的空气将会具有新鲜性,各种病菌获得一定程度的清除,并且医护人员每日应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严格的隔离,将能减少真菌空气感染交叉现象的发生。同时,医院应对废弃物进行严格的分类与回收,不应随地乱扔,医护人员在参照药物使用说明的情况下,对病人合理的运用抗菌药物,注意各种药物的注射用量,且对用药后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严格的观察,当病人病情具有好转趋势的时候,对病人注射的抗生素数量应逐渐减少,致使病菌的耐药性显著降低。
医护人员应对病人进行防感染护理措施,每日对患者的口腔与皮肤进行认真的清洗,将减少因患者的皮肤屏障受损而出现的细菌侵入现象,创面中具有
蛋白质,将会利于细菌的繁殖。并且部分病人具有
瘙痒症的症状,医护人员叮嘱患者不应抓挠皮肤,使皮肤处于干燥的模式中。同时,在具有合理的药物控制流程的时候,护士应实时评估病人的病情,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而在逐步护理的基础上,将使病房环境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病房中的病菌数量减少,促进
临床医学的积极发展。部分患者的抵抗力较差,当其
气管中侵入某种细菌的时候,也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并发症,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此种情况应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此外,部分患者的胃肠道消化功能较弱,在其长时期被运用抗生素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便会呈现胃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并产生多种形式的并发症,此种现象应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护士在对重症监护室中不同病人的临床现象进行了解的时候,应认识到胃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并了解到过多的抗生素会使病人胃肠道菌群被感染的概率上升,其应运用合理的方法改善病人院内感染的症状,患者的身心将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菌药物的品种具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将使病菌的耐药性不断提高,从而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概率便会显著上升,患者的病情将会发生变化,人们对重症监护室具有合理的认识。
收治病例
2024年1月1日,美国国防部长
奥斯汀因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住进重症监护室(ICU),
五角大楼直到奥斯汀住院三天后的1月4日,才通知
白宫奥斯汀住院的消息,随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将这一消息告知了美国总统拜登。
2024年1月,岳阳一男子过量饮酒后出现呕吐呛咳、手脚无力、呼吸急促的症状,送医确诊为严重吸入性肺炎,在ICU抢救24小时后才脱离危险。医生表示,大量饮酒会使喉部肌肉松弛,导致
气管内的分泌物滞留,从而增加
吸入性肺炎的风险,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