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把握
黄河水沙演变趋势。1990年代初,在科学界对
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哪个为主争论不休时,根据多次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明确提出只要人类不破坏,黄土高原的植被就可以恢复,南部为森林北部为草原,植被盖度完全可以达到90%以上;一旦植被恢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以减少90%。20几年过去了,因为城市化、退耕还林还草、禁牧等效应,黄土高原的植被已经大大恢复,黄河输沙量已经从原来的年均16亿吨减少到这几年不足1亿吨。(2)提出工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规律。根据发达国家的工业用水变化过程,总结出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用水随着经济发展先增加、然后达到顶点、再转而下降的规律。(3)科学应用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规律,在2000年就预测中国的用水高峰不会超过6500亿方。(4)开展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系统评估研究,对粮食安全用水、能源基地用水、城市缺水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系统对策。(5)开展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在水价、水权、水管理体制上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6)探索新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利用
遥感、水文模型、
大数据等技术,获取缺资料地区的水资源信息,开展变化环境下的
水资源评价。
分别于1987年、1989年获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获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99年曾赴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已参与4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担任国家攻关项目专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合著《流域地貌系统》(1991)、《地球的表层——人类的家园》(2000)、《水资源经济学》(2006),获省部级
二等奖2项,提出多项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现为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国际水资源协会常务理事(International
H₂O Resources Association Board Member)(200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