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大兴区东北部,东界
庑殿二村,南临小龙河,西临凉凤灌渠,北靠庑殿路,面积约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50人。
有关“
庑殿村”得名的由来,据记载,元代,为帝王巡幸游猎活动需要,在下马飞放泊建成“以帛依板”的“幄殿”。明代,据传曾有废妃居此,在“幄殿”的基础上建行宫,修无脊殿,简称“无殿”或“庑殿”。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已颓败,后为御马圈。清末始成村落,以庑殿为名,又称庑店。解放前因距大红门、小红门、旧宫、南苑皆五华里,曾名五里店。庑殿村解放前为一个村落,1949年1月庑殿解放后,隶属出现变化。1958年,公社将南场和
庑殿村整体规划,划分为十个小队,庑殿村划分为6个生产队。1961年年底,庑殿6个生产队合并形成3个生产大队,即今庑殿一村、
庑殿二村、
庑殿三村。庑殿地区布局呈矩形,庑殿一村位于西侧。
关于庑殿村早期村民来源,据查证,元朝时在庑殿一带建立行宫庙宇,随同带有果户、守户、猎户、农户等很多人员,庑殿村早期居民即是在此四类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从有庑殿行宫时即已迁来此处定居。后随着人口迁移,陆续有移民从
山东省、
河北省、
山西省等地来此定居,庑殿村村民得以繁衍生息,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村居规模不断扩大。
汉族居多,另有满、
回族等。
20世纪60至80年代,
庑殿村各大队响应国家号召,走工农并举的道路。80年代后,进入
改革开放时期,庑殿各村开始大量出租土地,招商引资。1983年撤销公社恢复乡级建制,1984年置旧宫乡,随后,从1987年开始到1989年,三个生产队先后都恢复村级建制,称为庑殿一村、
庑殿二村、
庑殿三村3个村集体。90年代,各村为发展经济,分别成立经济联合社,促进了整体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