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桥位于
苏州市城西南盘门外,跨大运河,为苏州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
古桥,与邻近的
瑞光塔、水陆盘门合称“盘门三景”。吴门桥高大雄壮,是苏州城西南部的标志性建筑,对于研究
苏州古城历史上的交通及明清桥梁建筑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为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门桥始建于宋
元丰七年(1084年),由郡人石氏出资,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
绍定中重建,改今名,
范成大《
吴郡志》中已载。明正统间,苏州
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年)、
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毁于太平天国兵。1872年(
同治十一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吴门桥全长66.3 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桥面石雕刻轮回纹,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
该桥为
北宋初建
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
花岗石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
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该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
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
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
据《
吴县志》记载,吴门桥始建于
南宋。
北宋年间,宋
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为结束盘门摆渡的历史,出资兴建,修建了“新桥”,“新桥”是由北岸两座相接的
木桥加南岸的石桥组成,当时又称“三桥”,这就是吴门桥的前身。于北宋末年毁于战火。南宋年间,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孔桥,
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
苏州市知府况钟再建,1498年(弘治十一年)水利郎中傅潮修,1646年(清顺治三年)、1734年(
雍正十二年)重修为单孔石桥,1872年(
同治十一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保存至今,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
吴门桥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
古桥,也是江苏省现存最高的一座单孔
石拱桥。横跨在苏州城南的
护城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航道。是江苏省最大的一座单孔石桥。吴门桥是中国江苏省
苏州市市的一座古桥,也是苏州市区现存最高的一座古桥。横跨在苏州城南的
京杭大运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信道。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邻近的盘门城楼、
瑞光塔组成苏州城南的一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