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书(1854-1927)
宝山区(今属
上海市)人。原名安曾,改名锺珏,号瑟斋,晚号且顽。生于医业世家。
优贡出身,光绪年间,先后署广东陵丰、
新宁县、
遂溪县知县;湖北武备学堂总稽查、提调;光绪二十九年转任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提调,兼任
中国通商银行总董、
轮船招商局董事、
江苏铁路公司董事。创立医学会,创设中西女子医学堂、南市上海医院(今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华成保险公司等。
李平书(1854~1927) ,初名安曾,更名钟,号瑟斋,60岁后别号且顽老人。生于
宝山区高桥镇(今属
浦东新区)医业世家。幼入私塾,14岁父亡故,缀学来上海花行、米豆行当学徒。
同治八年(1869年),应试
上海县,补县生。同治十二年进龙门书院肄业,兼习中医,获补庠膳生。光绪九年(1883年),经人推荐襄理字林西报笔政,日著时论一篇。是年,英租界建成自来水厂,李平书立即前往考察,并决定引水入城,在二洋泾桥南赁屋设局,承销法租界及城厢用水。光绪十二年,以优贡资格参加朝考,获一等第十名。随即赴
广州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及
西贡区、等地考察政治、经济状况。光绪十九年起,先后署广东陵丰、
新宁县、
遂溪县知县。在遂溪任职期间,曾组织团练击退
法军入侵,反受革职处分。光绪二十六年被召入
张之洞幕下,后任湖北武备学堂总稽查、提调。光绪二十九年转任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提调,兼任
中国通商银行总董、
轮船招商局董事、
江苏铁路公司董事。此后他主持一系列社会改良活动,与名医
陈莲舫创立医学会,创设中西女子医学堂、南市上海医院(今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华成保险公司、昆新垦牧公司,投资
华兴面粉厂,主持闸北水电厂等。
李平书首倡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光绪三十一年,他和姚文木丹、郭怀珠、莫锡纶等集议创设总工程局,以整顿地方,立自治之基。官方同意后,选出37人为议事经董或办事总董。李平书任领袖总董,统管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积极主持总工程局工作,派人接收城厢内外道路、路灯管理权,设立和资助小学堂以利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统一巡警以维持地方治安,同时还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止租界的扩张。在掌理总工程局的4年中,共辟建、修筑道路60多条,修理、拆建桥梁50多座,新辟、改建城门3个,疏浚河浜9处,修筑驳岸、码头11座。年收入达16.4万余两。光绪三十三年,下令禁绝华界鸦片烟馆,交总工程局办理,李平书遂将原有沪南学会体操部、商业体操会,沪北商余学会、沪西士商体操会等五体育会组成南市商团公会,自任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原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改称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李平书仍为总董。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爆发后,李平书转向革命,在11月3日上海光复之役中,和
陈其美一同担负起领导起义的重任。他组织和动员
上海市各业千余名武装商团团员巡逻值勤,协助陈其美率领的敢死队攻下道台衙门、县署及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光复后,担任沪军都府民政总长兼江南制造局局长,包揽城厢内外全部民政事务,并以此为契机,实施拆城墙、填沟、筑马路,实现了其多年的变革夙愿。与此同时,针对外商扩大经营地盘的企图,李平书物色了正在经营南市电灯公司的[讲兼办电车公司,使南市有了自己的电车和路轨。在李平书苦心经营下,城厢内外面貌大有改观。
民国2年(1913年)7月“
二次革命”爆发,
陈其美在
上海市组织讨袁军,李平书等以维持地方治安为宗旨,联合
上海县商会、教育会、救火联合会、商团公会组成上海保卫局,标榜中立,对反袁采取不介入态度,力争战火不波及南市。但未果,李平书被迫东渡
日本,3年后才重返上海。
李平书晚年
于金石、文艺;寓居昆山,取旧藏书检点评陟,鉴赏极精,自编《平泉书局》目录二册。著有《新加坡风土记》、《且顽七十岁自叙》、《上海自治志》等,辑有《补花间集》
百年前,李平书先生在上海创立了中西医学院及其
附属医院,这不仅是他对公益事业的贡献,更是其“研精医理,能贯中西之所长,深知保民即以保国”改良社会之进步思想的实践。(《
上海中医药文化史》评)
1927年李平书去世后
上海市各界为缅怀其生前功绩决定为其塑造铜像,据说在
陆家浜路斜桥隙地也打算树立一尊李平书的铜像(当时还有人建议将“陆家浜路”改名为“平书路”),后这尊铜像不知所终。位于
小南门街道警钟楼旁的这尊李平书铜像约建造于1936年,由当时的南市救火会、华商电气公司、内地
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一同发起及出资。该铜像据记载高约3米,身穿长袍马褂,手持线装书,背微微拱起。当铜像在小南门警钟楼旁被竖立起后,当时的市民纷纷前往进行瞻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不让铜像遭到破坏,有人曾将其深埋于地下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该铜像被移至豫园荷花池(湖心亭旁)中安放,铜像基石上镌刻有黄炎培先生撰写的铭文。20世纪50年代末又被移到
蓬莱公园,再后来就不知了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