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如京(1478-1544),字公溥,号桐溪,出生于安徽桐城东乡(今
枞阳县仪山乡)。他的父亲钱鸾,字应祥,是一位诗人,经常通过诗歌来激励钱如京努力学习和保持高尚的情操。由于年轻时仰慕周家潭的先师周京,因此取名如京。他在家中接受教育,立志刻苦读书,在
朱祐樘弘治十五年(1502年)考中进士。钱如京以其正直的性格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而闻名,他对亲友的态度始终亲切随和,无论是在位还是退休,都能保持这种态度。
钱如京自幼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最初担任
青田县知县,后来调任
海盐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尽职尽责,敢于承担责任,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有一次,因为酒后鞭打了差役,他深感后悔,声称生病不出门。当同事们前来探望时,他坦诚地说:“我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我昨天情绪失控,滥用了职权,感到非常内疚,所以我正在反省自己的行为。”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深受感动。之后,他晋升为浙江按察使。在明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浙江布政司左参政郑毅(号岩山道人,江西上饶人)路过
青田县,与前任县令钱如京一同游览了青田石门洞,并创作了《石门次韵》三首诗,这些诗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门生方远宜刻成了诗碑,至今仍保存着。
钱如京的仕途顺利,他曾在北京担任
监察御史,随后升任副使,负责
天津市的军事防御工作。他又多次升迁,成为右副
御史、
保定市巡抚。在他任职期间,遇到了严重的饥荒,他看到饥饿的人们遍布田野,便向朝廷请求开放国库救济灾民,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此后,他被任命为
兵部侍郎兼左副御史,总管两广地区的军事事务。在一个晚上,城市里的士兵发生了骚乱,纷纷逃跑。钱如京冷静应对,坐在指挥部里,命令打开城门,允许士兵自由出入,并秘密指示守卫:“凡是结伴离开城市的士兵,都可以让他们走,但是单独行动的士兵应该被拘留。”通过这样的安排,人心逐渐稳定下来。到了深夜,那些集体离开营地的士兵陆续回来,军队恢复了秩序。第二天,钱如京亲自审问了当晚被捕的士兵,仅惩罚了两人,其他人则得到教育后释放。他的明智决定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威信大大增强。
在两广地区,当地的土司之间经常发生争斗,有时甚至反叛。一些官员建议采用武力解决这些问题。然而,钱如京认为,使用武力只会伤害无辜百姓,无法根除土司反复无常的心态和习惯,反而会使冲突加剧。因此,他将情况上报朝廷,对阻止械斗的土司领袖给予了重要职位,而对于带头聚集械斗的人,则撤销他们的职务,并宣布他们有机会改正错误,立功赎罪。最终,他成功地平息了民族间的争斗,使得当地迅速恢复了和平。钱如京的政治声誉也因此更加显著。
不久,他被提拔为南京
户部尚书,然后改为
刑部尚书。在此期间,皇宫发生了一场大火,清理现场的士兵发现了一些金珠,但他们没有报告,而是私自藏匿,后来被人举报,被捕入狱。朝廷原本打算按照盗窃皇家祭品的罪名严惩这些人。然而,钱如京却判决说:“金不是器具,器具也不是珠子。”他以此理由减轻了所有涉案人员的刑罚,使他们免除了死刑。
钱如京晚年身体多病,六次上书请求退休,直到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正式退休,回到故乡桐城县城桐溪居住。在那里,他不再涉足官场,而是与亲戚朋友交往,享受饮酒赋诗的乐趣。这个地方现在只剩下了一条叫做“钱尚书院巷”的小巷。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并下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安葬。他的墓地位于县城西门内的山坡东侧,被称为“钱尚书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农业生产,坟墓被夷为平地,后来随着县医院的扩建,坟墓也被摧毁了。
钱如京性格正直宽厚,沉静稳重,喜怒不形于色。面对重要的事情,他总是能快速做出决定。对待亲友和以前的朋友,他始终保持平易近人的态度。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地方公共福利事业,与
盛汝谦、
朱朴等乡绅合作,规划建造桐城学宫和城墙。
钱如京著有《钟庆堂集》《桐溪存稿》四卷,流传于世。他还参与了多部古代文献的刻印和重新出版,包括《桯史:两宋史料笔记》十五卷附录一卷(宋代
岳珂撰写)《元史阐幽》一卷(明代
许浩撰写)《史衡》六卷(明代
陈尧撰写)等,为保护国家珍贵古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被记录在《明史》《桐城耆旧传》中,并被列入《中国名人志》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