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昌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杜昌文,男,1974 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介绍
美国土壤学会土壤与植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学会土壤近距传感专家组成员、中国肥料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微量元素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协会副理事长。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SSSAJ) 副主编(AE)、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PLOS ONE 客座编辑、《中国农业科学》栏目编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
人物生涯
1997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学士
2000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室,获硕士学位;
200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以色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
2003 年 7 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4 年 5-8 月,汉诺威大学植物营养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5 年 7 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5-2006 年,以色列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后;
2008 年12 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2010 年7-8 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水土研究所,交换学者;
2011 年 3-6 月,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与大气环境系,访问教授;
2011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扬州肥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2013 年 10 月,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成就
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包膜肥料的控释原理,并建立了养分释放的理论与经验模型,开展了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的小试,建立了中试、生产和示范基地,并开展推广应用。利用傅里叶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 FTIR-ATR)和氮同位素原位研究了土壤中的态氮的硝化过程,并且应用于氮素的快速监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首次将傅里叶转换红外光声光谱(FTIR-PAS)应用于土壤鉴定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初步进展,在土壤矿物、土壤肥力、土壤化学和植物营养诊断和品质分析中得到良好应用,表明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并拓展到法医土壤学中,在民事、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   4 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十三五”研发专项课题、国家高新技术计划“863”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
先后出访以色列美国德国土耳其埃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芬兰韩国西班牙荷兰、巴西和柬埔寨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发表学术论文 198 篇,其中 SCI 论文 89 篇,EI 论文 35 篇,主编和参编中英文专著 6 部,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 (PCT) 1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其中 8 项获授权,获软件著作权 2 项;获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特别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首届江苏省青年创业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贡献奖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各 1 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人物生涯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