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考千(1925年9月-2007年12月7日),男,出生于
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乡
王咀村(原
凤台县高皇区)。自幼学艺玩灯,技艺娴熟,表现力极强,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一阵雾”。
个人介绍
先后在潘集区夹沟乡宣传队、凤台县高皇区文工团、王咀村宣传队、夹沟乡少儿花鼓灯艺术团等从事花鼓灯创作演出、教学传承工作,历任演员、副团长、团长、老师等。
1953年,参加第一届
华东地区(
上海市)和第一届全国(北京)
民俗音乐舞蹈大会,载誉而归,并参加首都“
国际劳动节”联欢游行,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1957年,其创作演出的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在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
特等奖。同年三月,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
一等奖。
2007年6月被选为第一批花鼓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
经历
在近七十年的玩灯生涯里,王考千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的花鼓灯节目,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特别是在花鼓灯灯歌的即兴创作演出方面独树一帜,富有特色。自编自演花鼓灯灯歌节目《小圆房》、《偷进房》等,先后在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家演唱》、《
北京文学》和《
上海文化报》上刊登。
王考千是花鼓灯著名老艺人之一,
凤台县流派东部地区的代表人物。全国一些重要书刊均对王考千的花鼓灯成就与贡献进行收录。淮南电视台曾为其拍摄制作《一个花鼓灯老艺人》电视专题片。
八十年代末期,花甲之年的王考千,开门收徒,致力于民间花鼓灯人才培养,学生达数百人。
如今,82岁高龄的王考千,仍活跃在民间花鼓灯艺术舞台上,致力于花鼓灯的传承、演出、创作、保护和新人培养。
荣誉
王考千夹沟乡王咀村人,十四岁从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娴熟的唱腔和奔放的舞姿活跃在
淮河岸边,在从艺53年的艺术生涯里,献艺万户,弟子三百、桃李馨芳。
艺名“一阵雾”的王考千1930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里,幼小倍受淮上
腰鼓的熏陶和耍灯的感染,常有牧场、田头与小伙伴一道编起花鼓歌,玩起“灯”来。王考千的顺口词和“鼓架”、“兰花”舞得令过路人瞠目。他编唱的“三宫六院把头包,文武大臣把
锣鼓,
朱棣当灯头,老百姓玩灯不算孬”的灯歌,有力地抨击了世俗偏见,博得满场喝采。
王考千也渐成为当地花鼓灯艺人的佼佼者,声名响彻
淮河南北,誉冠东西,与
凤台县著名花鼓灯艺人誉称“一条线”的
陈敬之齐名。
旧社会,玩灯和说书唱戏一样,被眨为下等,不仅穷困潦倒也不为人看重。王考千曾真实而气愤地唱道“
腰鼓打得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来没钱买
灯草,二来无钱去打油,只好晚上嘛,趁个月亮头;”又唱出:“茶伞一打颤悠悠,三教九流出了头,皇帝老儿抬眼看,阔小姐楼上
抛彩球,玩灯的也攀上高门楼,从此
挎鼓玩灯也不下流。”
一九五三年,王考千带着淮河儿女的心愿和无数花鼓灯艺人的感激之情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并光荣地参加了“
国际劳动节”联欢会,在
天安门见到了毛主席。他高兴地边舞边唱,道出“叉伞一举出彩云,
锣鼓带来祝贺声,玩灯召过人千万,五三年汇演到北京,五月一日大游行,毛主席站在天安门,
总结报告我们近,花鼓灯传人有了靠,四海一片欢呼声。”
北京归来后,王考千激情奔放难收,先后创作了《小园房》、《偷进房》、《
庆丰收》、《一路花鼓一路歌》、《只生一个好》等上百篇,其中《小园房》载入安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大家演唱》、省《扫盲专号》和《
北京文学》,荣获五七年全省文艺调演创作表演
特等奖,荣幸地受到毛主席、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接见并合影。
《偷进房》等在《
上海文化报》刊出;《只生一个好》获省演出
一等奖。
解放后的四十多年间,王考千先后近20次代表
凤台县或
潘集区到
阜阳市或
淮南市参加会演、调演,八次代表阜阳地区或淮南市参加全省调演、会演。
而今两鬓斑白的王考千献技不苟、传艺不倦,手把手培育一代代新苗。他本人也已是潘集区政协委员、夹沟乡花鼓灯剧团团长兼艺校教练,淮南电视台选拍的《一个花鼓灯老艺人》专题片已拍摄、剪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