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义(1918年—1971年6月26日),男,河南省沁阳市
王曲乡北孔村人,“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名幸存者之一。
1939年,宋学义在讨饭途中参加
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25日,在
易县的“反扫荡”战斗中,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
手榴弹、子弹全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副班长
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上的树挂住。经后方医院抢救得以幸存,后被授予“英勇顽强”抗日壮士
勋章。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因
肝癌在郑州逝世,遗体安葬在沁阳烈士陵园。1979年6月25日,宋学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9年夏,21岁的宋学义在
王屋山讨饭时饿昏在路旁,被
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战士救起。从此,宋学义
参军走上了革命道路。次年,宋学义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团7连2排6班。
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围攻
易县西南的
狼牙山地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团7连2排6班班长
马宝玉、副班长
葛振林、战士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被命令担任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9月26日,2排6班五人将日伪军引向了狼牙山棋盘坨峰的峰顶绝路,日伪军对五人发起进攻。最终五人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名勇士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授予三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他们“坚决顽强”奖章。
宋学义伤愈出院后,与
葛振林被送往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二分校学习。1943年,宋学义因伤病提前离校,调
河北省满城区县大队任副连长,在一次战斗中再次摔伤了腰部,第二次住院治疗。因伤病的缘故,1944年宋学义离开部队,转业到
易县北管头村落户,任村农会主席。1947年,宋学义得知家乡解放,遂和爱人李桂荣一起返回沁阳北孔村。他多年任县、公社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出席了全国烈军属和残废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宋学义作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应邀进京参加活动,还去了毛主席家。1969年,宋学义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因
肝癌在郑州逝世。遗体安葬在沁阳烈士陵园。1979年6月25日,宋学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宋学义出身贫苦,祖父和父亲常年给地主打长工,哥哥整年累月跑
老山战役(
太行山)担挑为生。宋学义从小就当童工给县城一家面铺蹬大箩。到1937年,共欠40块(
银元)的高利贷,地主乘机把全家仅有的二亩保命田夺走了。从此一家人的生活更无着落。学义只好背井离乡逃荒要饭。1945年,宋学义与村里的姑娘李桂荣结婚,其二儿子为
宋福保,其一名女儿患上小儿麻痹导致下肢致残。
5名勇士跳崖处附近原先叫龙王庙的小村庄,从5名勇士跳崖以后改为了五勇村。为了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峰的峰顶修建了“
狼牙山三烈士塔”,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
纪念塔”。聂荣臻元帅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2001年,
宋学义故居被列为
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
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焦作市以北孔村宋学义故居为核心,开发了集红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家风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2017年,宋学义红色教育基地被沁阳市委组织部定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2019年,被焦作市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
2016年6月29日,以宋学义的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刻在石磨上的勋章》上映,该电影讲述了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隐没英雄功绩,返乡后带领乡亲们开荒抗灾、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