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1944年,其在中央
集团军群供职,指挥第12军。在斯图登特到任前,蒂佩尔斯基希曾短期代理了该集团军群的指挥权。这样,蒂佩尔斯基希的第21集团军与
曼陀菲尔的第3装甲集团军就逃脱了必然被
苏联红军俘虏的命运,“消失在了
美国军队战线的后方”。
1941年
苏德战争爆发后,其调任第30步兵师师长。当
德军第2、第10军1942年2月8日被合围于杰米扬斯克包围圈后,其被指派前往合围圈担任军长,指挥被围德军顽强抗击苏军猛攻。
1943—1944年,其在中央
集团军群供职,指挥第12军。44年夏季该集团军群被击溃时,其出任第四集团军司令。6月23日,
苏联红军在
奥尔沙以东和
莫吉廖夫方向对第4集团军
左派与中央同时发动进攻。特别是在莫吉廖夫方向,苏军实施了深远的契入行动,并于24日在
德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突破口。蒂佩尔斯基希一面把正在进行休整补充的
预备队调往突破口进行反冲击,一面向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布施元帅请求准许其退至沿
第聂伯河构筑的掩护阵地。但这一请求遭到了布施元帅的拒绝,并严令其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主动放弃仍未受到冲击的地段。25日,第4集团军同第9集团军的联系于罗加乔夫西北被
苏联红军切断,其中央在英加廖夫形成的突破口无法封闭,而
左派亦受到了合围威胁。在此情况下,布施元帅才令其于25日夜间把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
蒂佩尔斯基希刚把第4集团军的半数兵力撤过第聂伯河,苏军就从三面包围了
奥尔沙,并于奥尔沙、鲍里索夫地段切断了
明斯克公路干线,且也渡过了第聂伯河。被逼无奈的蒂佩尔斯基希只得把部队撤到一直被游击队控制的辽阔森林沼泽区,艰难跋涉于已被破坏的渡口与道路,并于29日退到了
别列津纳河。在这里,蒂佩尔斯基希集中兵力,试图扼守自己地段内的别列津纳河各渡口。其在援兵未到的情况下,暂时阻住了
苏联红军的攻势。当苏军经涅曼河突破进抵
奥古斯图夫后,其指挥所属的几个
装甲师对苏军翼侧实施了突然的反冲击,终于把苏军顶回了涅曼河。
正当第4集团军的战斗处于白热化、其与苏军激战正酣之时,蒂佩尔斯基希却因飞机失事身负重伤。伤愈后,其在洛林指挥战斗,后被调往
意大利出任集团军司令。战争结束前数月,其又被调往新编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集团军任司令,负责防守
哈弗尔河下游与新鲁平以南地域之间的正面。1945年4月28日晚,“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海因里奇上将因不服从最高统帅部命令而被解职,其继任者是被认为“更果断与更顺从”的斯图登特将军。在斯图登特到任前,蒂佩尔斯基希曾短期代理了该
集团军群的指挥权。
4月的最后几天,在梅克伦堡与
勃兰登堡侯爵地域的“维斯瓦”集团军群一直保持其正面不致被突破。直到4月30日下午
阿道夫·希特勒自杀后,“维斯瓦”集团军群才于5月2日凌晨大致退到了
艾斯莱本和维滕贝格的马丁·路德纪念地、帕尔希姆、比措、巴特-多贝兰一线。这时,
美国军队突然进抵路德维希斯卢斯特、什末林、维斯马一线。由于美军对“维斯瓦”集团军群后方的这一行动使该集团军群有被合围歼灭的危险,蒂佩尔斯基希与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
曼陀菲尔便不等全线停火即与美国人进行了私下接触,并经谈判达成了以下协议:
德军调转正面对付
苏联红军,在退却中放下武器后即有权越过美军战线。
德国战败后,蒂佩尔斯基希被列入了纽伦堡审判的战犯名单,后被赦免。由于长期供职于德军总参谋部,经常与主要军事领导人保持密切接触并了解许多战争内幕,所以其于1951年出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
在写作该书前,其查阅了大量战时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陆军、海军、空军及
党卫军的文件、资料与战斗日志,而在写作过程中其也得到了许多旧日同僚与国外专家的帮助。在写作手法上,其侧重于军事活动的刻画,对军事活动中敌对双方的作战意图、战前准备、作战过程等着墨甚多,分析颇细,而对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则只作扼要叙述或干脆一笔带过。该书对东西两线各战区的主要军事行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迄今仍是
德国视角的二战史权威著作。
该书出版后,颇受西方战史界的重视。而
苏联则在1956年将其译成俄文,并要求军事干部对其进行批判性研究。近年出版的国外学术著作,也仍在引用该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