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大峡谷位于
天山南麓、新疆
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阿艾乡,距库车县城80千米,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被当地人称之为“克孜尔亚”,
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红色的山崖”,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已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库车大峡谷海拔2800多米,东向西纵深长约5.5千米,是天山融水冲出的一条深50多米、长5公里的地裂缝,有着“神秘大峡谷”和“魔鬼峡谷”之称。
建设背景
库车大峡谷为一维吾尔族的年轻牧羊人在1999年盛夏放牧时发现的,于2002年元月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于2003年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峡谷”。
大峡谷现已定名的景点达42处,距谷口1.4公里处,高约35米的崖壁上有一处
唐朝石窟,窟内南、北、西壁上有残存壁画和汉文字。
距峡谷700米处另有一峡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两次对大峡谷进行考察。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库车大峡谷是中国罕见的旱地自然名胜风景区。
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
维吾尔语称“
天山神秘大峡谷”(红色的山崖),实为亿万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成,大峡谷近似呈南北弧形走向,开口处稍弯向东南,末端微向东北弯曲,由主谷和七条支谷组成,全长5000多米,谷端至谷口处自然落差200米以上,峡谷深一般150米到200米,谷底最宽53米,最窄处0.4米,呈典型的地缝式隘谷,仅容一人低头弯躯侧身通过。
大峡谷的岩层主要是
沉积岩,后经
天山断裂和地壳运动作用,岩层发生了一系列波状弯曲,在峡谷侧壁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褶曲和断裂线。
从大峡谷的褶皱特征来看,大峡谷的褶皱都有两个以上的褶曲组台,褶皱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褶曲形成的力学背景和构造条件。
根据大峡谷中的地貌形态,岩层可以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等,其中以倾斜褶曲最多见。
大峡谷的形成大约发生在距今两亿年左右,这个时期
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该地区的地壳反复上升或下降,表现出明显的沉积旋回和岩相变化。
大峡谷内的岩相变化中,有些岩层厚实,有些岩层较薄,平面解理比较明显,这也充分反映了岩石形成过程中外界环境(主要是外力作用)对岩层形成的作用和表现。
据资料分析,大峡谷内
沉积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引起的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过程对地表岩石的作用。
沉积岩的层理构造是
搬运作用在沉积过程中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先沉积的物质在下面,后沉积的物质在上面。
不同时期的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等性质不同。
大峡谷的沉积岩层中的组成物质主要有
石英、白云母、黏土岩、砂石等。
沉积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组成岩石的
矿物颜色和混入杂质的颜色。大峡谷中岩石的颜色为褐红色,主要原因是这种岩石含有较多的铁矿质。
主要景观
库车大峡谷今已定名的景点有神犬守谷、通天洞、旋天古堡、玉女泉等42处。
通天洞
嵌于百米悬崖之上,相传唐朝时有12名中原汉僧到西域传经,一路翻山越岭、穿越大漠。
历经艰辛来到龟兹,在寻找佛缘圣山时进入大峡谷,进入通天洞。从此,化羽成仙升入天界。
藏宝洞
传说
成吉思汗挥师西域时,古龟兹王携带财宝而逃,王氏贵族藏进大峪,并将财宝藏于此洞,且封闭洞口,免遭元兵搜捕。
20世纪60年代曾有弟兄二人进谷寻宝,发现了藏宝洞,取走财宝远走他乡,仅留下至今朽在洞口下方一段木质软梯的遗迹。
后来,不断有人进谷寻宝,可再也没有找到第二个藏宝洞。只是意外地在谷口两侧半山坡上发现了汉代冶铁、炼铜遗址。
玉女泉
位于峡谷深处紧靠峰基,在一高约8米,宽4米山洞的圆形顶壁上,终年有泉水滴落。由于冬季滴水成冰,凝成一个上窄下宽、重约千斤、晶莹剔透的巨大冰柱,每年三四月间冰体渐溶,故取名玉女泉。
阿艾石窟
该石窟始建于公元8世纪距今1300多年前的盛唐中期,
坐北朝南,窟门偏东37°。南北长4.6米,宽3.5米,面积为16平方米。
四大石窟内除正壁中堂式壁画泥土点滴残缺外,左右侧佛像壁画面“十六观”均保存完好。
在整个壁画条幅中,共有汉文墨书榜题及
龟兹文题记23处,详细书写着某佛供养人的姓名,如申令光、李光晖、寇俊男、寇庭俊及彭、梁、赵等中原汉人姓氏。充分体现了汉文化与龟兹文化的早期融合。
旅游信息
适宜旅游方式
徒步、攀岩、摄影、越野。
交通
可以从
库车市包车前往。当地景点比较分散,最好包车。
食宿
可住库车县城。小吃有
库车小白杏、
羊肉烤包子、
库车大馕等。
特别推荐
库车周边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壮、美为一体,资源类型极为丰丰富。奇峰异石,如一线天、月牙谷、玉女泉、悬心石等,风光独绝。
唐朝莫高窟,石窟中保留的汉文化完整丰富,在古西域地区数百座石窟中绝无仅有,堪与同时代的敦煌莫高窟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