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禄字书》是
唐朝书法家
颜元孙所著的一部字书类著作,该书共整理了汉字804组,包含1656个字。该书是一本字样学字书,详见
刘中富所著的《干禄字书字类研究》。
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是收录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书,对于研究近代汉字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所见的版本有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唐石刻本、四库全书本、夷门广本等。《干禄字书》
大历九年(774年)原
书丹,因模拓漫,故在
开成四年(839年)由
刺史杨汉公重新摹刻,尔后亦渐磨灭。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杨摹本流传。原刻与重摹两石,行列、字数均不同,惜年久早佚。
南宋初已有木刻版流行。现存石刻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所刻,在四川潼川。正文后刻有句咏题跋:“蜀大夫所见惟板刻,尤鲜得见其真。
府尹龙阁宇文公(时中)比刺
湖州市,得鲁公书与杨汉公所摹二本,特为精详。于是俾以杨、蜀二本参校,若颜书之剜缺者,以二本补焉,不可推究者缺之,令通颜书之士摹勒
书丹于泮。”
《干禄字书》的成书背景与动机深受
唐朝科举考试的影响。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的明书科特别重视官吏士人的文字书写规范,书写的要求首先是正确,其次才是遒丽。
颜元孙撰写《干禄字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使科举考试中的文字得以统一,尤其强调“正字”这一重要概念,所有考生必须依照其规范应考。《干禄字书》的序言中提到:“
进士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贵合经注本,又碑书多作
隶书,别询旧则。”这表明唐代进士考试必须依照《干禄字书》中的“正字”进行书写。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所确定的“正字”应以
楷书形式书写。
此外,颜元孙出身于精于小学的颜氏家族,其高祖父
颜之推和伯祖父
颜师古均以考注经史闻名。颜之推提出了正字的问题,批评当时学者盲目尊崇
小篆,并指出《
说文解字》等前代字书未必能解
造字本意。颜师古精于训,
李世民曾派他考定五经,确定楷体文字,撰成《五经定本》,成为取士的标准。
颜元孙撰写《干禄字书》是为了继承其伯祖颜师古之《颜氏字样》。《干禄字书》的序言中提到,《颜氏字样》录成后,后有学士杜延业续修,编成《群书新定字样》,然而没有条贯,以致检索困难,而且“应出而靡载”“诡众而难依”,不论收字或释文都差强人意。加上文字继续演变,不断有新增讹字,故
颜元孙萌生编制字书之意。颜元孙在
李隆基时曾遭诬奏,黜归田里而乡居十载,后人推断《干禄字书》乃于此时完成。
《干禄字书》对后世的字书编排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开启了字样学研究,提出了俗通正三体的概念,并以四声排序,奠定了后世字书的基础。
颜元孙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以辨识
异体字为主,分析易混字为副,提倡使用正字,并集合易混字释义注音,以明所以,减少误读和误写。他的正字思想既重视字之本,又包容字之变,不排斥
隶变或隶省字,不以繁复生僻为正,反正视当时文字使用情况,容许俗通字于某些场合使用。他提出了“并正”的概念,即正字并非独一,假若某异体字有所凭据,则可判定为正字。
《干禄字书》整理了楷体汉字,改善了讹用情况,为唐之统一提供了正字标准。它还有助于考察汉字的流变,并校定古书。例如,
段玉裁在《
经韵楼集》中引用《干禄字书》来校勘古籍,理解字意及形变之故。《干禄字书》的俗通正三体体例影响了后世字书,如宋代张有《
复古编》、辽时僧人
行均《龙手鉴》、元代李文仲《字鉴》等。此外,它的易混字收录方式也被后世字书采纳,如宋代
郭忠恕《佩》中下卷罗列形音相似的易混字,据四声分为十部,加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