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刀
戚家军使用的一种腰刀或长刀
戚家刀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戚家军于台州抗倭战场上所使用的主要兵器。
明朝末年日寇不断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大军围剿,发现日寇兵器较明军优良,于是通过一定渠道向日本购买兵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连戚继光持刀也改成类似日本刀造形之单手刀,后世称为戚家刀。戚家刀刀型总长五尺,刀身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戚继光将军在抗倭战斗中,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收集吸收中国民间其他刀法优点,最终形成了戚家刀法。戚家刀帮助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获得近百次战斗胜利,成为明清两代被广泛使用的部队装备。
2021年,戚家刀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初,台州戚家刀协会成立,无偿教授戚家刀法。
发展历程
戚家刀的起源
1556年,戚继光担负浙江省一带的防倭军务。于是戚继光开始对倭寇的战斗特点进行了仔细分析,倭寇之所以用近战能对明军造成重创,除了他们亡命的本性以外,靠的就是他们所使倭刀的刀长刃利。当两军短兵相接时,明朝军队刀短,难以接近倭寇。而当兵刃相碰时,倭寇双手使刀,势大力沉,而且十分锋利,明军的腰刀往往被砍成两段。另外倭刀被打制得刀光闪闪,进攻时趁明军仓皇看刀时迅猛攻击,致使明军遭遇惨败。
戚家刀的锻造
戚继光倭刀反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终于吃透了它的特长和弱点,进而“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据倭刀的特点对明朝的腰刀进行了改造:加长了刀身长度,达到了1.3米以上,使之以长克长;刀身改窄,使之更加轻便灵活,使之以巧制重;刀柄向下弯曲,以便单手操作配合盾牌,融攻防于一体。使刀的锋利程度、硬度和韧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它十分光亮,但它并不是镀银镀亮的,而是磨制的。
在戚继光为戚家军配备“戚家刀”之后,他又从缴获倭寇的练兵刀谱中分析了倭寇的刀法和作战特点,尔后针对倭寇刀长、人少、作战分散的特点,设计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阵法--鸳鸯阵。这种阵法即是前面两人手持盾牌和戚家刀,后面的人手持长长的狼筅长枪、镗耙。当攻击时,手持“戚家刀”的七兵在后面长兵器的掩护下攻击倭寇,这样就形成了长短结合、相互支援的攻击阵型。
之后,戚继光在战场上缴获了一本《阴流目录》,他通过学习,将其改良成《辛酉刀法》,即戚家刀法。
流传至今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共12年,他率领的配备了戚家刀和狼等武器的戚家军,历经上百次战斗,均获得了胜利。他根据倭刀改制的戚家刀也逐渐流传下来,成为明清两代被广泛使用的部队装备。
民国时期,戚家刀法由潘霖泉钻研传承,后由潘也渔、潘华堂相继推广。
上世纪80年代,戚家刀法的第四代传人叶荣伟开始对戚家刀法挖掘、整理和积累,完善台州市戚家刀法,编出一套适合当下国民生活需求的健身技艺。2021年,台州戚家刀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初,台州戚家刀协会成立,本着发扬戚继光精神和传承的初心广纳弟子,无偿教授戚家刀法。
结构特点
戚家刀,刀型总长五尺,刀身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
刀柄
戚家刀手柄装具造型分成方形、四瓣瓜型、柄头下弯茄形三种:
方形:刀把手上的零件主要有小折沿椭圆刀挡,刀挡正面呈椭圆,向刀刃的部分有一个窄小直立的沿口,沿口有的垂直,有的稍微外飘一些刀柄上的两个零件中,虎口部分称之为缘口,横截面呈长方形,侧面呈一个梯形;刀尾零件是类似扇面的长方体,称之为刀首。刀茎靠近尾部有一个圆孔,这个圆孔是穿手绳的,手绳的作用一个是装饰的美观,另外的一个功效就是把绳子缠绕在手上,刀在实际使用中不容易脱手,这样刀茎多为方扁茎。手柄的木头一般是软木,做成长方形,中间掏空让刀茎穿过木柄,刀茎的尾部加一个垫片铆在刀手尾部。
四瓣瓜型:俗称木瓜粉挡,挡子的正面呈四瓣瓜型,这样的挡子也分立沿和平挡两类。立沿的高度都很低,只有5~8毫米,显得小巧精致,这样的装具年代一般在明晚期。平挡手有的是纯平,中间厚度大一点,边缘薄一点,一般都是铁装。有的平挡在外边缘有一圈滚边,工艺复杂的滚边会做雕刻工艺,这类挡手年代较早,挡手下面的缘口一般都是椭圆形状,刀首截面也为椭圆这样把手也有手绳孔,刀茎多为方扁茎。
柄头下弯茄形:这样的构造比较特殊,刀首是一个弧形的铁片做铆定的垫片,弧形铁片包裹手柄的后半部分,整体刀柄像一个云头下卷,云头中间有手绳孔,刀柄在缘口收窄,缘口多是椭圆造型。刀挡子多是四瓣瓜型挡手,多为铁装,这样刀茎多为收窄的鼠尾茎,手绳孔开在木头手柄,不穿过铁茎。铁装的零件上一般都错银装饰,纹饰有很多种,有错银龙、米字格、万字格、海水江崖等等。铜装多有镏金,有些铜装还做高浮雕的式样。
刀刃
戚家刀锻造总体分成两大类型,一种是花纹效果明显的类型,一种是锻造细密无花纹类型,两种都是采用刀刃夹钢的方式来处理刃口,刀刃长度680~780毫米。花纹明显的戚家刀多是山西省河北省两地锻造,花纹形式多有“流水”“旋焊”这样的纹路,锻造技术多来自西亚。另外一种花纹不明显、但细密纹理不规则,这样的刀体钢质青白。
工艺特点
古人锻造的刀剑多是战场相搏之物,故刀刃锻造极其讲究,刀条安态要顺,不呆板僵硬,弧度过渡流畅,刀尖收窄自然,历经几百年风用的刀条必然有一种自然的老旧和磨损,好刀的皮壳看起来发黑,但是用强光飘射会反射出营红色的锈色。
戚家刀法
明朝时,沿海地区备受倭寇侵扰,“东南半壁、几无宁土、岁无宁日”,特设立海门卫(即今椒江区),筑卫所城,征兵戍守。驻军宁波的戚继光将军奉命到台州市抗倭,戚继光将军在抗倭战斗中,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收集吸收中国民间其他刀法优点,最终形成了戚家刀法。
戚家刀法势如破竹,步法与刀法相得益彰。基础的步法包含歇步、虚步、弓步、马步、插步、跳步、并步、上步、退步、跟步以及前点步、后点步、独立步、疾绞连环步等。基础的刀法包含有砍、撩、挑、截、推、刺、剁、点、崩、挂、格、削、戳柄、舞花等。戚家刀主要的特点以双手握刀,每招每势朴实、严谨,用起来以身催刀,刀随身转,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连环。
戚家刀在演练和技击时,要使刀法、步法、身法、腿法协调自然,紧密结合,浑然一体,通过练习可打通全身经络,刚柔相继、阴阳互通,以达到活动筋骨、强身健体的功效。戚家刀法更是东方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瑰宝,在传统武术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研究意义。
应用情况
抗倭战争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对付入侵浙江省沿海的倭寇,嘉靖帝命时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事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充参将,负责抗倭。戚继光到达浙江后,看到明军纪律松弛、兵不习战,于是请求组建新的军队。1559年,他亲自到金华市、义乌等地招募三千新兵,教以击刺法。这支队伍后来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倭寇的活动范围多在浙闽沿海一带,用重箭、长枪倭刀作战。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阵形 “鸳鸯阵”,这种以12人为作战基本单位的阵法,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1561年5月,倭寇想要通过上峰岭,戚继光了解情况后,事先把兵埋伏在上峰岭上。在倭寇过去一半之后,戚继光的军队就列成鸳鸯阵向下冲,最后就把倭寇打败了。而这次战斗戚继光只损失两三个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共12年,他率领的配备了戚家刀和狼筅等武器的戚家军,征战浙江、福建省广东省等地,由于武器配备合理,士兵训练有素,鸳鸯阵法行之有效,他所指挥的大小近百次战斗,均获得了胜利,从而在1566年荡平了多年横行无忌的倭寇,戚继光和他率领的戚家军因此成为流芳于世的民族英雄。他根据倭刀改制的戚家刀也逐渐流传下来,成为明清两代被广泛使用的部队装备。
戚家军
戚家军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统率的军队。有义乌兵、浙兵、浙东杀手、炮手、南兵等名称,主要由浙东义乌一带的农民、矿工组成。他们经严格训练,掌握“鸳鸯阵”等战术,能征善战,在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人称“戚家军”。
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比较有名的大战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3000余级,烧杀溺毙无算;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经横屿、牛田、林墩三战,斩真倭5000余级,其中横屿之战是一场精彩的步炮协同作战,先以火炮击沉倭寇战船并轰击倭寇大营,再以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斩真倭20000余级,另于广东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斩从倭30000级,吴平逃亡海上。同时还创造了以平均每22人伤亡,换取斩杀1000人的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比的奇迹。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铜发熕,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烦,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而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戚家刀与日本刀的区别
从外形上它和日本刀十分相似,弧度大、刀身窄而长,不同的就是它的刀柄向下弯曲。
还有区别在刀尖和刀姿上,日本刀的刀尖更直更利,靠近刀尖的一段直,这样有利于刺击。而戚家刀刀尖和刀身都成弧状,有利于劈砍。戚家刀和日本刀风格上的差异是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不同技法的反映:日本注重刺击,而中国注重砍劈。
戚家刀的弧线完全是在一个大的圆弧上截取的一段这样的刀姿在砍和削的过程中会发挥最大的杀伤功效。日本刀靠刀尖一段比较直,是因为日本刀技法中刺击的需要。戚家刀有平造也有镐造,戚家刀中平造的类型不是一点镐线都没有,是指镐线比较平,但是略有表现,这是戚家军学习日刀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出的调整。明刀不像倭刀那样注重刀体的研磨,更加注重整体的功效和制造成本。
戚家刀没有采用日本锻造方式的,日本锻造最大的特点使用软铁做刀芯,外包刃钢,锻造方法复杂,性能很好,但是成本过高,不适合大量制作用于作战,所以中国一直使用刃口夹钢的方式来达到刚柔兼顾的目标。
重要事件
2021年,戚家刀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2年初,台州戚家刀协会成立,本着发扬戚继光精神和传承的初心广纳弟子,无偿教授戚家刀法。
相关作品
1.清代王懿荣写下《戚武毅公宝刀歌》,其中提到“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2.龚剑2006年在《收藏界》中,写下了戚家刀的收藏和辨识。
3.皇浦江在2007年编制的《中国刀剑》中阐述了戚家刀与腰刀的历史。
4.陈熙在2019年编制的《中国历史上的100种武器》中介绍了戚家刀。
5.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7军事频道2023年1月27日播出《兵器面面观》,介绍了中国古兵器传奇·戚家刀。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戚家刀的起源
戚家刀的锻造
流传至今
结构特点
工艺特点
戚家刀法
应用情况
抗倭战争
戚家军
戚家刀与日本刀的区别
重要事件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