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雷,指冬天出现
打雷的一种天气的现象,俗称“冬打雷”或“雷打冬”,该现象是由于冬季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产生强烈对流而形成 。
冬天打雷容易产生
降水,因为其具备了暖湿空气向上对流的天气条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要雷云中的降水粒子足够大可以落到地面,且温度足够低,便可能下雪。冬雷常出现于中国南方和
东北地区。
冬雷,通常是由于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形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导致对流活动增强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就可能会产生
雷电放电。
雷电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上下对流运动。春夏季节多雷电,是因为
暖湿气流活跃,空气潮湿,同时
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这样就易出现雷电现象。而在秋冬季,由于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所以很少出现雷电现象。但是,当出现强盛的暖湿空气北上,遇上冷空气被迫抬升后,便会产生强烈对流,达到一定强度就会出现
雷电现象。
中国东北地区容易在冬季出现
打雷现象。通常温带气旋在移动到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时,会发展比较强烈。这时,气旋东部的偏南风较强,而这一地区正好是海洋,因此更容易出现偏南
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到东北地区中南部的情况。于是,较容易满足产生雷云的条件,也就容易打雷。而冬季的
西北和华北地区中西部,常处于气旋发展强烈阶段的西部,盛行从欧亚大陆腹地而来的干冷偏北风。这就很难满足打雷的天气条件,所以雷电出现的次数也较少或没有。
我国民间通过对冬雷现象长期的观察后,总结出“冬天
打雷雷打雪”的规律。冬天打雷说明具备了暖湿空气向上对流的天气条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容易产生
降水。只要雷云中的降水粒子足够大可以落到地面,且温度足够低,便可能下雪。“因此民谚说‘冬天打雷雷打雪’是有道理的,但却不能严格绝对的说一定会产生降水。”
2012年12月16日,
上海市部分地区出现冬雷现象。对此,
上海市气象局专家表示,上海也曾在1974年、1979年和1992年的12月份出现过冬雷现象。从气象上分析,冬日响雷说明这几日南方一带的
暖湿气流特别活跃,积蓄了较多的能量,使得空气对流加强。
2022年11月28日中午,浙江义乌出现了
雷阵雨现象,政府及相关部门提醒市民做好防雷击、大风、短时暴雨准备工作,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两千多年前的管子有云:“臣乘君威,则阴侵阳,盛夏雪降,冬不冰也。”汉朝
易学泰斗京房说:“天冬雷,地必震。”他认为冬天
打雷,是因为春夏之季滥杀生灵所致,人类倘不思过悔罪,冬天必将吹起暖风,以致天下虫害猖、
瘟疫四起。
《月令》是
战国时期的一部时序之书,其按顺序历述一年四时十二个月的天象、物候、时令以及人们顺应时令所应该行施的农事、政令和礼仪。其中,每个季节都有一个分管这个季节的时令之神,即春天句芒、夏天
祝融、秋天
蓐收、冬天
玄武。玄冥之神掌管万物伏藏的冬季,断然指挥不了雷公,所以冬季打雷乃是时序错乱之象。
古史有云:天有七曜,地有
五行,五事违则天地见异。人类的行为,倘若逆天地而行,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与规律,
后工业时代,由于对能源的贪得无厌,使全球变暖,环境恶化,南北两极的
冰盖迅速消融。各种古怪病毒的流行,各类疑难杂症的暴发,以及异常
天文现象频繁出现,如日月
失明,星辰逆行,
山崩洪涌,地震石陨,夏天降霜,冬天
打雷等。
古人还说:“秋后打雷,遍地是贼。”他们认为,冬雷的发生,是由于朝廷为政不仁、法度失常,于是出现天塌地陷,盗贼横行的现象。所以古时民间有谚语,“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
此外,民间还流传有“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冬天打雷,预示着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除非凛凛寒冬
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
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女子之所以如此发誓,是因为古人认为冬天
打雷,夏天飘雪是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